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昱臣:基金會是用來避稅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06 17:31:38 | 文章來源: 《當代藝術與投資》

文\王昱臣

在局者言:運營藝術基金會需要的資本哪來?

來自台灣的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熊鵬翥在基金會論壇上談到了一個小事情,在座人士聽到後笑出聲——“我在1990年初回台灣在基金會工作的時候,聽到我的職業,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你們是逃稅的單位嗎’?”

時至今日,中國本土基金會的社會形象在很多人共同的努力下已經改變,但是大眾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仍待加強。因為具有一定的官方管理系統,基金會在中國來説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其中藝術基金會長期處於後發展和被忽略的狀態。最近中央出臺的“十二五”已經把文化發展放到非常重要的一環,現仍孱弱的藝術基金會行業,相信未來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正因為如此,如何摸索出符合自身情況又能與時俱進的運營方法將是藝術基金會未來議題之一。

本刊對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財務官楊昆做的一個採訪,也許可以為關注藝術基金會的大眾提供一些思路與想法。

記者:基金會如何聚攏資金?大家聽到熊先生的話都笑了。

楊昆:按照歐美成熟的模式來看,基金會行業之所以能夠存在並推動社會各行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或者是一個決定性的原因就是稅收上的優惠政策。美國的遺産稅很高,如果不想把錢交給政府,可以設立一個基金會,基金會可以享受免稅的待遇。同樣是花了一筆錢,現在可以用來做一個在他生前很感興趣的事情,稅收優惠政策促使他的想法得以實現。基金會行業要發展,肯定是需要國家稅收機構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作為一個企業,接受融資,接受新的資本,是有回報的;基金會投進來的錢只能呆在基金會裏增值,不可以像企業這樣分紅。

國內現在的稅務方面,方向性的政策也有,具體落實還有很多細節問題。國內有些人談到基金會不可避免地會用覺得是一個避稅的途徑,事情如果做好,能夠可持續性地發展下去,的確需要政策提供給捐贈人稅收上的優惠。

記者:國外的基金會值得學習的地方,目前意識到的有哪些?

楊昆:比如安迪·沃霍爾基金會,它是在美國除了蓋蒂、魯斯以外最大的一家藝術基金會,擁有2.8億美元的資産。看安迪·沃霍爾基金會的發展歷史,很多地方可以借鑒,比如利用網路的力量贊助很多很小的項目,當然,中國現在要做到這一點,還比較困難。

安迪·沃霍爾基金會完全雇用職業經理人,有兩個非常能幹的CEO,他們做了很多業務上具有前瞻性的嘗試,拓寬了融資渠道;另外花錢在古根海姆博物館為安迪·沃霍爾做了一個展廳,基本上可以永久性的展示藝術家的作品,或者是他欣賞的藝術家的作品。有這樣一個始終向公眾展示的機會,隨著藝術品升值,基金會知名度也會水漲船高,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可以為他們所用,不管融資還是做新的研究項目都有更大的靈活性。

記者:你的職務是基金會首席財務官,與你以前在企業中的工作有什麼不同?

楊昆:表面上差異很大,工作本質並沒有很大區別。都是整合不同的資源,讓別人把錢放進實體來。第一,要對自己的能力和能提供的價值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管是現在所擁有的,還是以後可以實現的;第二,得了解對方的想法。有的人可能真的是喜歡藝術,像我們一樣希望能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有可能就是想避稅,理由也很充分;有的可能想做藝術收藏,想做一個莊,想接觸藝術家,想要得到一些好處,這些想法都是很常見的。

記者:聽起來第三種合作方比較麻煩。

楊昆:沒有關係,大家各取所需,要找到完全符合理想模式的人是不可能的。兩個實體發生關係,不需要有一模一樣的理想,只需要彼此的理想在某一個階段有交叉就可以了。

和中國人就用中國人的交流方式,跟國外就用國外的交流方式,有的人一開始就開門見山,有的人很含蓄。基於對自己的了解,對對方需求的了解,找到雙方合作的共同點,給出合作理由,事情就有可談性,跟企業做融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在12580任職時做創投,問題是一樣的:我們企業能給投資人帶來什麼樣的回報,為什麼他要把錢投給我,而不是投給另外一家,他把錢投給我們,除了財務回報,有什麼其他資源等戰略性的考慮,還有純粹想掙十倍、二十倍錢的投資方,雖然行業不一樣,實體、規模不一樣,從本質上看,都一樣。

記者:政府的創意經濟口號從去年喊起,有切實感受嗎?

楊昆:有。去年,我們就接觸到了地方政府或者是跟地方政府關係比較緊密的各界人士,都想做一件事情,就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想分一杯羹。在國家要扶持整個文化藝術産業大旗幟下面,作為一個地方政府或者是一個地方機構、地方企業的話想要得到一定的資源時,需要有一個説法。比如當地私企想批一塊地,以基金會的名義跟當地政府打交道,也許項目可以拿得下來;以基金會名義來做一個古城翻修或者類似于像微型798、宋莊那樣的小藝術園區,或者是美術館,可以拿到更多的優惠政策。國家對文化産業的支援政策,在各地引起了一些漣漪,最後都希望找到一個實踐點用來發展文化藝術,是不是真心就不好説了,起碼大家很有興趣。

記者:所以看好創意文化之路。

楊昆: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文明,最終成為強者的一個標誌就是文化的輸出。中國在經濟上已經到了一個極其強盛的階段,下一個階段關注的東西應該就是文化和藝術,這一點政府已經看到了,民營、私營裏的很多人也都已經看到這一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