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高價拍品迭出是操作還是資本避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8 19:55:33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文\吳聿立

解讀2010年中國藝術品秋拍市場

乾隆澆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和乾隆禦制琺瑯彩“祥雲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捶瓶分別拍出了2.5266億港元和1.4066億港元的天價,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卷以3.9億元人民幣落槌,王羲之草書《平安帖》以3.08億元成交……秋拍進行時已經讓我們更多地看到了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狀態,除了天價拍品迭出、人氣鼎沸之外,更為惹眼的是拍賣公司那幾近財大氣粗的業績在不斷地攀升,這種攀升是否也是一種攀比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這是競爭的結果,更是競爭的需要。在秋拍大戲接近尾聲之際,我們似乎在面對一個火熱的現場而逐漸失去了判斷能力。於是,更多的人在問:秋拍發生了什麼?又正在發生什麼?將會發生什麼?在2010年秋拍接近尾聲之際,本報“博雅”欄目聯手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西沐研究員分析、回答這些人們關注的問題,深入解讀火爆的秋拍。

拍品起高價是“逼上梁山”之舉

記者:除了各大拍賣行令人震驚的巨大成交額外,天價藝術品迭出也格外引人注目,這種現象是資本的“追逐”還是市場在“釣魚”?

西沐:自今年春拍以來,拍品就屢創天價,而秋拍更是延續了這一趨勢。我們認為天價是當下拍賣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一種必然的現象,對此應該更為理性地看待。

天價是藝術資本及行情大勢聯合形成的新市場進程。其核心是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壯大,這應該是市場發展的一個基本面。但是,我們也不排除存在市場運作問題,即根據市場的大勢,利用資訊及經驗不對稱的壁壘,誘導機構及資本追高,從而獲得超額利潤。事實上,任何一個市場,只要存在資訊的不對稱問題,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狀況。這應是市場策略層面的事情,我們不能因策略及手段問題來否定市場發展的基本面。

記者:天價藝術品迭出也折射出一個問題,就是藝術資本在2010年秋拍中似乎更多地走經典路線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這是否是風險的不可控性讓資本更多地在關注有限收益中的“避險”?

西沐:對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講,關注經典、挖掘經典的價值本是無可厚非的舉動,應大力倡導。但問題是我們遇到了一個新狀況,就是本是投資藝術品、謀求收益最大化的資本,幾乎一股腦兒將關注點聚集在標示性藝術家的經典之作上,其結果是使有限的資源在大量資本的追捧下,不斷地從藝術品市場狹窄的出品中冒出一個又一個的天價,讓大家大跌眼鏡,唏噓不已。究其原因,即是標示性藝術家的經典之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逐漸被發掘與認識,再加上存世資源有限,受人們的關注及資本的追捧應是理所當然的。也許正因為有這麼一個基礎,才使得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失范現象大量存在的情況下,新入場的資本為了更好地流動與躲避風險,選擇將這一部分處於中國藝術品市場金字塔尖部的藝術品當作相對安全的切入點,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大量的資金與少量的作品博弈的現象,其結果就是價格的不斷“雄起”。由此看來,藝術品資本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安全而去不斷追捧最為靠譜的藝術品,即在美術史上有定論的藝術家的有限的藝術精品,並且是傳承有序的大“開門”之作。也就是説,資本寧願為這種看上去苛刻的“安全性”去付高價埋單。

當然,資本被“逼上梁山”之舉的核心是避險:一是避市場混亂之險;二是避藝術家及其作品價值成長之險。但是,資本的這種避險是資本的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無奈——什麼時候才能使中國藝術品資本進入市場不再是陷阱叢生,從而使資本一步步做大?屆時,繁榮的不僅僅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更多的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復興與話語權的復歸。

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實施“換血”

記者:春拍和即將結束的秋拍説明,中國藝術品市場今年經歷了非同尋常的變遷。在您看來,這個變遷是“轉型”還是在“換血”?

西沐:市場已經進入並正在實施“換血”轉型期。具體表現在:一是市場的購買主體正由藏家為主體向以機構和資本為主體轉換,藏家跑完第一棒,資本正在接手第二棒;二是收藏由玩家的秘玩獨技向專家團隊顧問諮詢的方式遞進,即由秘不示人到用理性分析化的語言來説明原因,揭示其投資收藏的規律;三是交易過程由個人化的“點”狀交易不斷向企業化、機構化、交易化的平臺狀態轉變,也就是説,從“點”交易向平臺交易轉變。這種轉變的核心理念,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貫徹“公信、公平、公正、透明”的基本理念與精神。

面對這一過程,人們可能會有更多的不適應與不理解,但這種趨勢可能就是大勢所趨。當然,在這一趨勢中可能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或是一些可能是致命的缺陷。但是,我們相信市場的力量,相信資本的力量及智慧。在這一過程中,市場體系與主體間的“洗牌”效應就不可避免,這是市場競爭與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過程,而這一過程又有利於使收藏成為一種既是資本現象,也是大眾化的投資與參與過程。人們在健康與開放的過程中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與精神上的愉悅。同時,使大眾參與到由中國藝術資源價值提升帶來紅利的過程中。目前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及其體系的發育與建設,特別是專項基金的産生及文化産權交易機構的設立與綜合藝術交易中心的興起,都正在使這種努力變成一種可以預見的現實。

攀比情緒致拍賣紀錄連連被刷新

記者:2010年秋拍,各大拍賣公司業績連創新高,具體表現為各大拍賣公司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創出拍賣成交額的歷史紀錄。這種現象是做大的衝動,還是一種業績攀比呢?

西沐:近日的秋拍著實非常熱鬧:中國嘉德2010年秋季拍賣在北京強勢收槌——總成交額高達41.33億元,從而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單季紀錄;誠軒、華辰等拍賣公司秋拍成績也都不俗;北京保利遇上了五週年慶典,從拍品陣容和品質上看也絕不遜於中國嘉德——6天的拍賣一共實現了52.8億元的總成交額,而這個成績又刷新了剛由中國嘉德刷新而建立起來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單季紀錄。本次北京保利秋拍,一共有兩件拍品過億元,而千萬元以上的拍品達到了99件之多。這一拍賣結果的出爐,一是預示著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格局的逐步形成,中國嘉德與北京保利的地位得到了全面鞏固;二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額將創新的歷史紀錄,秋拍的總成交額可能會輕易地越過300億元,向400億元進軍。也就是説,我們之前預測的全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額突破500億元已基本無懸念,衝擊600億元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可見,用“火熱”來形容當下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一點也不為過。

中國各大拍賣公司有新行情及藝術資本的現實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在行情及資本的支撐下,做大、做強的內在需求與衝動助長了相應的攀比情緒——這也是導致紀錄連連被刷新的重要原因。

記者:這種“火熱”能代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嗎?

西沐:當然不能代表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了繁榮期,因為行情和繁榮是不同的概念:行情是一個週期性的市場價格的表現形態,一般週期不會很長;而繁榮是指一個事物不斷進化、發展、上升與持續的狀態,是一個相對長久的可持續發展期。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礎性問題和瓶頸沒有解決之前,行情並不一定能帶動市場繁榮期的到來。市場的行情可以火熱,但市場的繁榮卻需要一個痛苦的蛻變與較長的發育過程。

市場前景廣闊

但風險並未蒸發

記者:不少人擔心在資本的大旗下,會有更多的利益集團與運作産生。這種擔心有沒有必要?

西沐:近來媒體有不少類似的説法,聽起來比較“雷”人,也似乎很有道理。其核心就是將收藏與資本、將藝術與藝 術資本對立起來,以藝術排斥資本、收藏排斥資本的姿態大呼小叫地訓斥市場和投資者,似乎是在進行所謂的批評。但我個人認為,這是無視中國藝術品市場大勢,無視市場結構與基礎的一次誤讀,更是對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展與發育的一種排斥與誤導,極易混淆視聽。事實上,藝術資本不僅僅是資本的一種形式,更為重要的是收藏的一種新形態,也是藝術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價值呈現形式。因為處在市場狀態下的藝術,資本的參與既不可避免,也不是什麼壞事,這是市場發展的大勢,萬萬不可以一己之知與一己之好惡去作出判斷,並利用媒體所形成的熱點去傳遞失真的資訊。

記者:中國藝術品投資的空間才剛剛打開,具有很大的潛力與前景,雖然挖掘這些潛力與前景不一定是一個線性過程,但其大勢肯定是樂觀的。

西沐:是的。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説明這個問題:近20年來,全世界藝術品市場每年的投資增長率超過20%。美國一份投資比較報告稱:近十年來,房地産投資增長率為4.7%,金融投資年增長率為17%,而藝術品投資年增長率達到了24%。國外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每人平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收藏趨向;當每人平均GDP達到5000美元至8000美元的時候,會出現一個收藏快速增長期,而當這個數值達到1萬美元及以上的時候,就會出現系統的收藏行為,會出現不少收藏家。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都曾經歷過這樣的發展軌跡。根據歷史資料統計:高收入階層中有超過20%的人有收藏藝術品的習慣,且收藏品價值大約平均相當於其全部資産的5%。這意味著整個高收入階層大約可以支付超過其1%的財産進行藝術品收藏。

另據有關方面預測:如果按股市總市值佔投資標規模的30%左右來計算,目前中國投資標的規模不低於10萬億元,可見其空間還非常巨大。但這麼説並不意味著風險的蒸發。不斷調整而帶來的迴圈上升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中國藝術品市場概論的發展也概莫能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