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我們在哪?——當代藝術的價值與意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08 19:59:01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文\翁菱

又是一次展覽的開始,本應習以為常了,作為策展人,總得為展覽的由來以及所要表達的説上點什麼,但這次卻有些不同。闊別北京六年後,重新回到這座既熟悉、又有些許陌生的城市,開始一個嶄新的當代藝術中心的創業,對我來講,牽動內心的實在是很深、很多。因此,當首展的題目最終確定為“我們在哪兒?”的時候,不能不説,它映射了我對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以及對生活本身錯綜複雜的思緒,甚至困惑。

落筆之前,還是忍不住先拜讀了幾位老友的新文。坦率而言,我的確給自己,也給大家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説它不大,是因為我們活生生地存在,時刻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位置,並以此為基點努力追逐心中的理想;説它不小,則是因為“我們在哪?”一如“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存在?”這種元命題,自人類誕生以來就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完滿的答案。而就我所從事併為之奮鬥的(中國)當代藝術而言,此種困境尤為現實和迫切!

有趣的是,在這些約稿中,來自不同行業、有著不同背景的筆者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當下中國經濟與中國當代藝術相擁歡舞的局面要保持冷靜,我以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憑心而論,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波折多舛,能夠獲得今天的成績和的相對寬容的環境實屬不易。作為二十多年整個歷程的參與者、見證者,我和許多人一道,親歷了中國當代藝術從最初的邊緣化、小圈子、反主流,到文化和社會價值被人關注和部分認可,再到今天幾乎替代官方藝術,能夠參與、對話甚至影響國際藝術機制,平心而論,我們珍視這筆短暫但卻豐盈的集體精神財富。遺憾的是,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猶如乳臭未幹的懵懂少年,還沒來得及歷經世事,便受到商業化、時尚化和個別藝術家明星化的狂轟亂炸,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真正的歷史使命——創新意識、獨立的文化思考和社會批判精神——正面臨消退的危機!如果真如某些評價所説:“現今人們對當代藝術的了解只能、也只是來自它的‘影響力’——金錢、權力、政治背景”,如果藝術家及其創作行為就像工人在流水線上加工、組裝産品,那麼,阿瑟·丹托在20世紀末慨嘆的“藝術的終結”就的確近在眼前!

放眼整個世界藝術史,困惑我們的似乎還遠不止這些。“藝術”本身的功用早已屢遭質疑。1930年代,瓦爾特·本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預言,機械複製的手段將最終消解古典藝術的崇高地位,藝術的權利將從“專業人士”手中解放出來,成為普通公眾的一般權利。隨後不久,大眾文化蔚然成風,後現代主義藝術大行其道。2005年,約翰·裏奇(英國當代批評家)更是宣稱“在西方,兩個半世紀以來,人們宣稱藝術是‘神聖’的,藝術比日常生活擁有‘更高的真實,更堅實的存在’,它表達的是‘永恒’和‘無限’”等都是對藝術的誇大其詞,強調“只要某人認為某物是藝術品,它就是藝術品”。熟識藝術史的人們應該知道,這正是對當下人們無法厘清“什麼是藝術品?”、“藝術有什麼用?”的混亂狀態的極端反應。因此,當中國當代藝術陷入外部學術支援體系失語和內部非理性環境繁亂的困境之時,對“我們在哪?”的定位便顯得至關重要。也就是説,當代藝術,具體而言,中國當代藝術從現在的起點走向未來,是否存在價值?抑或如何實現它的價值?都成為了我們回到起點,重新廓清的問題。

我以為,“思考力”是當代藝術的核心價值與內容,它體現在對過去的記錄和反思,對當下的挖掘和呈現,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的遴選和提示。事實上,從2001年策展《新形象:中國當代繪畫二十年》,到2002年參與主辦《都市營造—— 上海雙年展》,到2004年創辦上海外灘三號滬申畫廊,再到2007年末赴美國邁阿密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舉辦《超越標象:中國當代藝術展》,以及開業在即的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可以説,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期,我所力圖挖掘與呈現的正是蘊涵在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的這樣一股力量。

如何將“把當代中國藝術的優秀歷史留在中國;讓當代藝術融入城市發展進程、對社會進步真正起到推動作用”的訴求真正落到實處?捫心自問,多年來,儘管我們非常努力,但成績並不理想。社會的巨變和經驗的積累告訴我,我及有志同仁有責任,也有可能繼續這一艱巨的使命!因為,中國當代藝術自始至終都應當是中國精神的反映,也只有中國人自己才能真正了解、面對和解決這片土地上生命進程中的種種問題。中國當代藝術繼續往前發展的根本動力也只能源自自身。

當下的中國,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走向成熟的國家一樣,經濟逐漸強大後必然希望在文化上的有所作為。浩瀚五千年的傳統文明自是寶貴,而現代的創造與活力則更加重要!當代藝術最根本的兩個特質——獨立的思考性和自由的創造性——需要有一批對藝術懷有真誠信念與執著追求的藝術家來扛鼎與實踐,同時,也需要藝術評論界、藝術推廣機構的重新認定與堅持。因此,我及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願意為此搭建一個充分的跨學科交流平臺,吸引各界來關注中國的當代藝術,同時,也激發藝術家們的真誠創作。

如果説,過去的十多年,潛意識裏我是在對新事物的熱愛和對選擇的進退徘徊中被動工作的話,那麼,新藝術中心的創建便是我人生中的一次主動的積極探險。記得“五一”郊遊,天色漸晚時,朋友堅持邀我深林漫步,我滿心好奇卻又拼命退卻,當時朋友的一句話讓我警醒:“一個總停留在安全地方的人怎麼能尋找到理想中的伊甸園?!”

是啊,藝術創作的核心和意義不也是如此單純嗎?那時,我感受到了藝術與生活本身的相通與交融,對未知的渴望和追求是其共同的、永不改變的動力源泉!每當我們覺得乾旱疲乏之時,只有回到這裡,才可能重新得力,才可能不迷失,才可能清楚地知道“我們在哪”。這是真實的,而且可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