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局部研究的普適價值:地域美術史研究及其方法論芻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4 10:04:5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作者:于洋

本文以分析美術史研究中“地域”概念的時間性與空間性特徵入手,通過對於現當代中國地域美術史研究狀況的追溯,分析了地域美術史研究的梳理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借由對於地域文化差異與地域美術史研究的關係及其方法論的反思,指出地域美術研究可能存在的問題。在本文看來,地域美術史研究的學術貢獻在於其小中見大、同中求異,以某種特定時間、地域個案研究的個性特徵,為美術史研究的已有範式提供一種校正與檢驗的契機。

時間性與空間性:地域美術研究的兩個維度

在全球化背景與現代化的進程中,地域文化及地域美術研究的前景與趨向愈發引人關注,無論是對於資訊時代與地域美術之間的關係,還是以現代性理論觀照與闡發地域美術研究,都成為藝術史研究方法論與範疇內容的焦點。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區分每個國家與地區的藝術史敘事,更已成為世界藝術史界學術實踐的核心問題。全球化的多元結構與資訊傳播技術的高度發達,不但沒有消解地域性的價值,反而更加凸顯了地域文化的無法替代的可貴特性。

地域美術史研究在方法論上承擔著雙重使命,即當創建普通藝術史的元敘事時,研究者還要針對不同的地域性特徵展開敘述,從更廣層面上指出其相似和差異,這就是我們所説的地域性因素。長期以來美術史的研究的邏輯與體例都遵循縱向的時間線索,從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到鄧椿的《畫繼》,紀傳體的常規體例與時間順序的前後相接,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美術史敘事的傳統方法。長期以來修治美術史的習慣路徑,首先需要排年表、列師承、追溯源,雖也有《益州名畫錄》等地域性美術的專題述評,但對地域美術的橫向梳理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唐宋之際的南北之分也只停留于寬泛而模糊的地域分類,實際上更強調某種風格而非地別的差異。

地域性首先是一個空間概念,而其內涵又絕不止于空間上的界定。空間層面不同的地域性往往有著驚人的一致性,或者説不同的地域往往展現了同一現象或事物的多個側面。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很少有學者從時間的角度去考察過地域性,似乎地域性只是時間之外的某種與之二元對立的範疇,是獨立於時間之外的另一種不相干的維度。然而當我們回顧藝術史,就會發現“地域性”中已然包蘊了時間的概念,例如,當今天我們談到“青銅時代”不正是包含著一種地域性?“魏晉風骨”不正是包含著一種地域性?“盛唐氣象”不正是包含著一種地域性?雖其作為古代藝術史中某一時段的時代稱謂,我們也不能武斷地説,魏晉風骨和盛唐氣象已經消失了,與今日的中國藝術完全隔斷不發生任何關聯。反過來,藝術史中的“吳門四家”、“揚州八怪”、“海上畫派”等也分別代表了某個時代。同時,這些派別、概念、範疇之所以直至今日依然有效,是因為它們代表著某種風格,具有藝術價值的普適性。正是在這一層面上,藝術史的地域性問題就變得錯綜複雜,同時也充滿著戲劇性。

地域性的研究範疇,實際上已經給出了美術史家所需要的“地點”和“讀點”。對於某一研究對象的地域性的選取,發揮的空間有多種可能,很多因素可以納入其中。特定空間與線性時間的混合,可以在某一項研究中奇妙地展現出來。正如人類學家、結構主義哲學家列維-施特勞斯在《憂鬱的熱帶》中談到自己領略結構主義精髓的感觸:

當你忽然發現……可以同時在岩石上面發現兩個菊石的遺痕,看到它們微妙不對稱的回紋,這些回紋以它們自己的方式證明兩個化石之間存在著長達幾萬年的時間距離,在這種時候,時間和空間合而為一:此刻仍然存活著多樣性與不同的年代相重疊,並且加以保存延續。思想和情感進入一種新的層次,在那當中,每一滴汗,每一片肌肉的移動,每一息呼吸,全都成為過去的歷史的象徵,其發展的歷史在我身體重現,而在同時,我的思想又擁抱其中的意義。我覺得自己處在更為濃郁的智識性裏面,不同世紀,間隔遙遠的地方在互相呼喚,最後終於用相同而唯一的聲音説話。

一項深入的地域美術史研究,應力求發掘並展現出這種時空並置的微妙結構,從中追求一種多樣性基礎上的共同感。惟其如此,時間維度的歷史學含量才能在一項以局部地域為對象的研究中提升其意義。

然而説到底,地域性又首先是一種以空間為依據的分類方式。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在討論地域性格與地域繪畫的關係時提出“天地之氣,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蘊藉而縈紆,人生其間,得氣之正者,為溫潤和雅,其偏者則輕佻浮薄。北方山水奇傑而雄厚,人生其間,得氣之正者,為剛健爽直,其偏者則粗厲強橫。此自然之理也。於是率其性而發為筆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 不同地域藝術創作風格與樣式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空間的文化性格決定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無論是藝術史還是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歷史,必然要在一定的空間中展開,並試圖解釋在這一空間中獨有的審美思維與人文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斷發展、變化,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展現了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某種特性。尤其在當代視角的大文化格局中,地域(Local)、國家(National)與全球(Globle)的概念呈現了空間分類的不同層面,更寄託著文化政治的差異性與由此帶來的不同地理版塊異質文化之間的互斥與關聯。作為空間層面的“地域性”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它可以指一片村落、一處城鄉、一個省份、一個國家,甚至地球的東西兩方。狹義上的地域美術史研究,則更加強調對於同一文化共同體內部,不同地域板塊或地點的各自考察與觀照。在這一點上,地域性比國家性或民族性更具針對性和專屬意義。因為由於諸多極具地域性特徵的民俗、文化及藝術創作是在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中發展演變而來的,尤其在交通條件有限、缺乏文化溝通交融的時代所形成的相異特點,更保留了地域美術的可識別性。這一點在五代時期已經形成的山水畫南北兩派的風格分類、傳統工藝美術史上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域在媒材技法與審美標準上的巨大差異都可見一斑。

無論是地域範圍的廣袤或狹小、中心或邊緣,一項地域美術研究總是以某種形式的“整體”形態顯現。但如果僅從美術史寫作的層面,地域美術研究與國家或民族美術的通史相比,始終處於一種支流、局部或從屬的地位,反過來,地域美術的多元存在又構成了國家、民族更高一層美術內容的主體。這就要求地域美術研究不能局限于現狀考察,而應追溯研究該地域美術的縱向特徵,即各個斷代的時間段內形成的地域特徵,同時要研究特定歷史環境下的地域美術的發展,及其在交叉、流動、遷徙中造成的相互影響,以揭示在特定時空中存在的價值觀。正如生活在北宋蜀地的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所追求的,“至如蜀都名畫之存亡,係後學之明昧,斯黃氏之志也。” 在這一層面上,地域美術研究關涉到風格樣式的衍變規律,通過歷史性的關聯,完成某種“超越”。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