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地域美術史研究暨《北京美術史》學術研討會綜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9 14:20:3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 莫艾

由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係承辦的“中國地域美術史研究暨《北京美術史》學術研討會”,于2010年4月10—11日在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大廈舉辦,為期兩天。研討會匯集了國內地域藝術史研究領域有所建樹的專家、學者以及《北京美術史》寫作團隊成員,旨在以討論《北京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和學術價值為個案入手點,深入探討地域美術史研究的史學意義、當代價值及方法等問題,以期進一步完善中國地域美術史研究的理論構建。

研討會開幕式由首師大美院黨委書記蘆艷芳主持,首師大美院院長劉進安代表主辦方致辭,中央美院教授、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邵大箴、北京市社科規劃辦主任李建平、首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劉守安作為嘉賓代表分別致辭,對《北京美術史》的學術價值及地域美術研究的意義給予充分肯定與期望。討論分為三個單元,分別由邵大箴教授、李福順教授與李公明教授主持。

研討會第一個討論主題為:以研討《北京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學術價值為入手點,探討地域美術史的理論建構問題。

《北京美術史》寫作團隊帶頭人、首師大美院李福順教授回顧了寫作歷程和遭遇到的問題,希望此項研究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推動國內地域美術史研究的發展,並誠懇要求與會專家提出意見。眾多與會學者對《北京美術史》的研究進行了高度評價,認為《北京美術史》的特色與價值在於:學術視野開闊、架構具整體性和包容性(包括繪畫、書法、雕刻、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美術教育、美術社團等方面的考察),重視對地域文化生態、對民間美術與工藝美術傳統的挖掘與研究,並顯示出治學的嚴謹性、研究的深度和團隊精神,對北京地區歷史傳統與文化價值的挖掘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會者也由此引發出關於地域美術研究的理論探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主任李公明教授主要探討了區域美術史研究與全國通史撰寫的關係,指出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甚至衝突的關係,需要思考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與通史論述的統一框架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如何以前者抗衡後者?並強調地域美術研究對於全國性美術通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後者應該在吸納前者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撰寫。浙江大學教授、首師大美院特聘教授黃河清則強調民族地域性與地區地域性是構成文化多樣性、差異性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勢力盛行的當代,尤其應該提倡文化多樣性與個性的發展,因此,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教授就當代美術史研究進行了反思,指出當代史、專史的撰寫多於古代史的現象反映了學界的浮躁作風,《北京美術史》的紮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範例。他還提出地域和地區概念的區別,地域史的視野應該超越畫派史、地方史;強調地域美術史寫作必須呈現該地域的特殊歷史文脈與文化生態,甚至包括對生活習俗、方言的了解;強調當今文化發展中全球化和地域特徵應該並存,地域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同時,地域、個案研究對於宏觀研究起到很好的豐富意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研究》執行主編殷雙喜指出,地域美術研究應包括地域、交通、歷史文化、經濟、體制、傳播、市場等諸多因素。這一研究類型體現了美術史研究中綜合研究和專項研究的關係、差異性與共性的關係、整體和局部的關係。特別強調20世紀美術史研究的薄弱環節:廣義的藝術市場研究(藝術生産和交換關係)與廣義的藝術傳播研究(包括藝術教育、媒體、展覽、學術交流等方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教授指出,美術學院校史對於20世紀藝術史書寫的價值:使學界重新思考藝術、藝術教育和藝術史自身的使命,突破當下的思維慣性與視野。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