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似與不似之間”如何走向抽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4 15:11:31 | 文章來源: 許德民的部落格

文/許德民

“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在很長的時間內,被認為是齊白石先生的經典繪畫理論,和齊的觀點類似的還有黃賓虹。齊黃兩人,是中國近代美術歷史上的繪畫大師,他們的繪畫理論也影響了中國畫壇近百年,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響,人們説起齊白石,就會談到他的“似與不似”。其實,熟悉中國美術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最早提出“似與不似”繪畫意境論的是明代畫家王紱。意境論是元代就開始的繪畫理論,到了明代,王紱將意境論具體化為繪畫對象的“似與不似之間”,使得意境論有了形象化的描繪。“似與不似之間”繪畫意境論當然是中國繪畫史的理論瑰寶。

王紱的“似與不似之間”的意境論比西方相同的理論(雕塑家羅丹)早了500年,自然也比西方從塞尚開始的印象派繪畫理論早了500年。印象派理論是和中國的意境論最為接近的西方理論,“似與不似”理論基本上也就是中國繪畫歷史的“印象和意象派理論”。

齊白石顯然是知道這個理論的,因此才會一字不差地引用這個理論。而後人談到齊白石這個論點的時候,很少會提及王紱,一個原因固然是齊白石在近代名氣太大,權高位重,並且深受政治領袖的關照,他的話即成為經典,成為大家效倣的座右銘。另一個原因,和中國人對智慧財産權概念的淡漠有關。這麼經典而權威的理論,按理説是不能夠隨便改名換姓的,齊白石説這個話的時候,應該加一個定語明代畫家王紱説,他忘了加,後人引用齊白石的話,也應該替他加上。但是,我們看到很多文章在引用這句話時,往往都是只提齊白石、黃賓虹,而對早于他們500多年的王紱前輩,卻只字不提,這顯然是侵犯王紱智慧財産權的,也是現代人寫文章時不容忽視的要點。

“似與不似之間”理論不屬於齊白石和黃賓虹,但是“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兩句話,卻實實在在是齊白石説的,而且是非常錯誤的。中國畫是不經過寫實素描與色彩訓練而直接進入到實物描寫的,徒手擎筆,毛筆的線條具有不準確與不確定性,對客觀事物的描摹有著天賦般的“似與不似”能力,恰當地把握這個能力能夠使得中國繪畫具有模糊與朦朧性,具有“似與不似之間”想像的空間,自然在審美境界上高出具象一籌。具象的確定性使得我們的審美有了終點,而終點是已知的,太清晰的結局使得畫面失去了畫外的時間和空間,我們的審美自然就有了限制。而“似與不似之間”恰好是彌補了具體的審美缺陷,成為中國繪畫歷史上的精彩之筆。

但是,儘管有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印象派理論,但是並沒有取代中國近代寫實主義普及和發展,寫實繪畫在中國特有國情下發展得猶為穩健,寫實和超寫實繪畫至今仍然很流行,成為中國當代審美重要的領域。齊白石將“似”看作是具象、視為媚俗打擊面太大,不能以為然。而“不似為欺世”顯然是“抽象美盲”言論。100年前在西方引發的當代抽象藝術運動就是“不似”藝術,如果説“不似是欺世”的話,那就20世紀世界現代藝術都是“欺世”的藝術,中華5000年抽象文化都是“欺世”的文化。

前半句王紱的“似與不似之間”,是中國繪畫的經典理論,至今依然通用,中國意象繪畫基本上就是以這個理論為指導的。而齊白石發揮的後半句,不僅違背了王紱的宗旨,將“似與不似之間”與“似”和“不似”對立起來,走火入魔般地強調“中間路線”而排斥“左鄰右舍”,使得中國繪畫理論始終都只能夠在“似與不似之間”徘徊,而喪失了進一步走向“似”與“不似”雙重藝術目標。這種非多元的藝術理論在600年前儘管很超前,但是卻一直在原地踏步,以至比我們晚幾百年的才明白這個審美原理的西方人,卻敢想敢幹地從印象走到了抽象。抽象繪畫在西方也是在辱罵聲中長大的,好在西方是理性至上,強調存在就是合理,因此不僅很快接受了這門藝術,而且還喜新到讓抽象藝術成為20世界整個西方藝術的“盟主”,統治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的話語權。至今抽象藝術雖已不在風口浪尖,但是作為老牌的先鋒藝術和最高境界的審美藝術,抽象藝術在西方成為經典並影響著21世紀的未來藝術。當代藝術中的新媒體和數位藝術,很多都是抽象的,從視覺審美上來説,和抽象藝術是一脈相承的。

齊白石時代,中國文化尚處在封閉期,小農經濟文化下的自給自足型生態與心態佔據上風。作為木匠出身自學成材的齊白石,並沒有經歷過的系統繪畫理論訓練,也不具備國際視野,他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已經是天才下凡。能夠領會與堅持王紱的“似與不似之間”理論,也屬不易。而受到賞識的他自以為把握了繪畫真諦,借題發揮出“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謬論,其實是符合他時代的文化背景,實屬井底之蛙的思維或范進中舉後的癲狂。

對於一個自學成材的繪畫天才所犯下的錯,儘管是可以理解並原諒的。但是,由於齊白石在中國美術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他和黃賓虹的“雙雄”建立起來的“似與不似”理論,在集權的體制下極易成為“政策”而受到保護,凡是不同的觀點都可以作為“異己”而受到排斥。事實上,至今還有很多人將齊白石的“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當作金科玉律來宣講,並以此言論來批評寫實主義繪畫和抽象藝術,這樣的誤導在美術理論上造成很大的混亂,嚴重干擾與阻礙了中國美術半個世紀的多元探索與發展,至今“流毒”不清,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所以,對齊白石、黃賓虹在這個領域的“無知與偏見”所造成的理論影響,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有足夠的糾錯勇氣。

“似與不似之間”固然是一條藝術之道,但是“似”是道,“不似”也是道,三道都要防“媚俗與欺世”,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正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