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春辰:中國當代藝術史的試錯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7 22:59:43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如果説要書寫剛剛過去10年的21世紀的藝術史,為時尚早。但也不意味著不可以做,否則藝術發生的事情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在某種意義上,書寫歷史是為了不被遺忘。但問題是什麼樣的書寫具有值得記憶的價值,憑什麼及如何來決定什麼樣的藝術被記錄、被書寫?這自然成為當代藝術書寫的首要問題。

一般而言,有四種被用來書寫的模式。一,書寫那些知名的、著名的藝術家及其藝術,這裡面又分成有的靠年頭資歷而知名,有的是靠影響力而著名,有的是因為傳播的效果而知名,有些確實是在某種藝術見解之下被暫時共同認定而知名;二,書寫那些年輕的藝術家,並以他們的創新來作為未來歷史的標桿;三,書寫那些身邊熟知的藝術,但不一定被更多的人知道;四,只寫那些符合某一主題或某一問題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第一種書寫法寫著名的藝術家有相對的保險系數,因為他們已經被知道、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歷史事實,所以這樣的藝術史帶有名人傳性質。問題是知名的人的藝術不一定是好藝術,也不一定是有獨創的藝術,更不一定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創新藝術。在寫作風險面前,人們更願意寫那些經歷了一些年頭的藝術家來寫,是作為一種既成事實的藝術狀況來寫。問題是,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可能是人云亦云的東西,甚至是沒有經過寫作者思考與辯證的東西。這樣的寫作可以作為歷史資訊的藝術史來寫,很多通史都屬於種傾向的寫作。如寫中國近代美術史,肯定要寫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等;如寫50年代以後的美術史肯定要寫李可染、劉海粟、林風眠等等,如寫80年代,肯定寫吳冠中、陳丹青、羅中立、黃秋園等;但到了寫90年代就開始不單純了,其判斷已經難分伯仲,不是誰該寫,而是看誰被寫了,這種分野是藝術史寫作立場的差別,不是歷史的差別。如果忽視或漠視美術史的寫作立場,已經無法斷定寫誰、誰該寫。去年中國美術史做的60年新中國美術回顧性展覽,90年代的國際風雲藝術家僅張曉剛個別人而已,而且放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這是從官方的影響力來決定寫誰、誰重要的。相反,如果是以前衛的立場來看中國的藝術,則要判斷什麼時候有了前衛、誰屬於前衛,這樣的藝術史才可能被寫作下來。從大的歷史脈絡上,又是以藝術史的線性結構來寫作的,也就是西方的藝術史結構模式。

但詭吊的是,我們寫當代史,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參照,從哪、又如何寫起?中國近代的美術史模式是如何建構的、中國當代的藝術史觀念又是如何被塑造的,這些都是寫作的基礎問題,而不是先驗的不需要驗證的前提。先不説西方的參照係,我們自身有兩大障礙:一是政治話語與政治的正確性在制約著藝術史寫作,這裡不是指按照官方的政治政策來寫,而是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在政治上至今沒有廓清,也就是説在相當層面上,藝術與社會的政治關係和法律關係並沒有現實的保障和保護,所以在藝術實踐層面上存在問題,而在寫作層面上也就難以獨立和個人化。古代史寫作不存在現實問題,唯獨當代的藝術史在寫作上的障礙多之又多,在出版上層層審核。當代藝術歷史寫作的不開放比之於其他人文學科是禁錮再禁錮、保守再保守。這是眾所週知的。所以很多論域不能展開,犬儒主義盛行。二是一旦進入到當代藝術史寫作又脫不開架上偏重的藩籬,將當代藝術的變局和變化視為可有可無。這裡面的核心是立場與利益的博弈,不是名為藝術的藝術自身問題。在認識上不能肯定多媒介、非架上、重實驗、觀念化、行為化、景觀化、邊緣性、公共性、政治性的藝術現狀,又如何寫作這21世紀頭10年的歷史?短時段的當代藝術史寫作不是定論或四平八穩,而是依據一定理論建構的寫作,這也是為什麼所謂的當代藝術史的寫作就是某種意義的批評史寫作,是內化了相當多的理論思維的試錯法寫作。它意味著當下的某種可能和實驗性,前衛不過是歷史的一瞬間行為,可能存在著歷史的前進意義,但也能被時間和社會趨勢轉型所淘汰。所以,難度在於今天的寫作者是否要具有藝術現實的理論思維和意願,如何發現這些非藝術、反藝術、新藝術的東西就自然不是靠眼睛説話和下判斷,而是靠知識、某種理論以及政治立場來決定。知識可能老化,理論是質疑與辯論的産物,是處在試錯過程的一種思維狀態,核心是反對獨斷論和本質主義。因此,當去看待今天的藝術時就不是眼睛的訓練問題,而是思維的訓練問題,是能否懷疑理論的思維能力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目前應該多寫基於當代理論維度下的當代藝術史寫作,而不是空泛的“流行”藝術寫作,不是因為流行才被寫,是基於藝術的實驗與矛盾才被寫、基於時代的特殊性與挑戰性而被寫。這10年的歷史不應該是年輕與否的年齡段寫作,而是這十年中那些卓然而現的新的藝術、果敢的藝術、真理的藝術、否定的藝術的寫作。對此,我們是否願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