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顧振清談畫廊:沉澱下來的才是真的英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27 21:59:08 | 文章來源: 顧振清的部落格

張敏捷:您目前在主持的空間有哪些?請簡單介紹下荔空間的性質和學術定位?

顧振清:目前,我正在管理和策劃北京三個藝術空間的活動,分別是荔空間、視空間和白盒子藝術館。荔空間以我太太楊荔的名字命名,是一個“策展人空間”模式的畫廊。我是荔空間的執行總監,管理和策劃荔空間的展覽。

張敏捷:荔空間運作的資金來源?荔空間在和藝術家的合作上會採取何種方式?

顧振清:荔空間的運作資金來自我太太和我的積蓄,支撐得不容易。荔空間在和藝術家的合作上以項目合作為主。代理藝術家比較少,僅翁奮、徐小國、劉仁濤幾位。

張敏捷:荔空間主要通過哪些方式盈利?

顧振清:一是銷售作品,二是擔任客席收藏顧問,再就是策劃場外的展覽並收取一定勞務費。

張敏捷:對於代理或代銷的藝術家,你們會通過哪些渠道來提升作品定價?

顧振清:荔空間每年都會與代理藝術家討論如何定價或提升定價事宜,協議較重視雙方共同意願。

張敏捷:荔空間是如何發掘和培養新銳畫家的?您覺得推薦新銳藝術家的好處是?

顧振清:發掘新銳藝術家的好處之一,就是我在這個工作裏頭能夠獲得極大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滿足。2000年至今,的確有些藝術家在我的展覽裏第一次走上軌道。年輕藝術家能夠得到資深策展人的配合,讓策展人在展覽現場給他上藝術合作的生動的第一課,我覺得特別重要。展覽中積累的實際經驗,對新銳藝術家擺脫學院藝術的慣性,擺脫學生腔,面對實踐中的問題,都有好處。否則的話,藝術家容易有一個自我兜圈子的思維慣性的困擾。但是,策展人推舉年輕藝術家的風險,要比推成名藝術家大得多。我選擇新銳藝術家絕對不是老馬吃嫩草,而是出於一種著眼于未來的思考。策展人須不怕風險,須保持一種有助於整個藝術生態發展的進取心和責任心。如果策展人天天吃二手飯,把人家所捧出來的人拿來繼續捧。這個工作容易做,而且風險很小,但這樣做過於政治正確了。我不喜歡這種重復性的工作,我還是喜歡挑戰。

張敏捷:主要針對哪些藏家?目前有沒有穩定的客戶群,是一種什麼樣的合作方式?

顧振清:荔空間有一些國外藏家。我自己好像二十多年來,能夠起到行銷作用的往往是國外的重要藏家,我的方式在國內收藏家、投資者哪好像不怎麼生效。所以,我現在渴望有合作人一起來做。現在荔空間也在努力培養國內藏家。

張敏捷:您認為畫廊在藝術家和藏家之間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在整個藝術品生態鏈上起什麼作用?

顧振清:畫廊絕對是一線主力。因為藝術家的創意勞動要兌現成價值,首先是展覽,然後是市場。這二者畫廊都能夠辦到。美術館只能展不能賣,拍賣行二級市場,重點在賣,而不是展。就市場行為而言,畫廊比拍賣行在空間上、時間上更有自由度,既可以長期代理藝術家,也可以通過各種展覽項目、博覽會來行銷藝術品。拍賣行一般一年只能做兩次大的拍賣,行銷手段也只限拍賣一種。藝術家兌現作品價值的主要出口就是畫廊,所以,當下國際、國內畫廊的權力正在不斷地膨脹、增加,在美術館、策展人面前變得越來越強勢,也在情理之中。有人甚至預言甚至當代藝術快進入一個畫廊的“戰國時代”,或者是一個畫廊稱霸的時代,這也有可能。今年,一些美術館都已經被畫廊深度介入並買斷展期了,這種狀況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是很受美術館抵觸的。但是在當下,誰都變得現實多了。所以,畫廊資本在當代藝術品生態鏈上已經變得有點兒像強勢資本了。歐美有超過百年的現代畫廊傳統,專業畫廊常常起到推動藝術新潮的作用。就這點而言,中國專業而強勢畫廊還不太多。

張敏捷:如今,隨著藝術品市場規模的擴大、外資與機構投資者的介入,貴畫廊對於投資資金進入藝術品市場有何看法?畫廊應該如何實現和投資領域的跨界合作?

顧振清:面對投資資金,必須慎重。否則,你建立的品牌也有可能被投資資金消費掉。荔空間與投資者有過一些出版上的合作,別的還沒有。跟大的投資資金合作辦展,得看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可以合資辦展;也可以單純以策展單位的方式進行參與。但是涉及的整個展覽活動的學術品質必須要有檔次、有水準,否則的話,做一個品牌千難、萬難,拆一個品牌一朝一夕就可以了。

張敏捷:您如何看待各大拍賣行的春交情況?你覺得畫廊如何實現和拍賣行的合作?

顧振清:我們跟收藏家有協議,一般藝術家的作品在收藏的前三年裏面不能送拍,否則市場力量會影響藝術家的正常發展。我會在拍賣會上買作品,甚至檢漏。但一般的拍賣會我不參加,怕商業方面的干擾太多。近年來,國內拍賣行有不少作品成交,當然也有人只是在拍賣上做價錢。出席拍賣會,人在現場,這些問題可以看得比較清楚。我覺得,國內的拍賣行門檻兒不能放得太低,跟藏家合作、跟賣家合作也要設一個準入機制。如果現在連擺攤的都去拍賣行做行情、做炒作,這種過度操作市場的結果必定是一種價值虛高和虛脫。藝術圈內的投機心理過剩,會影響一個真正市場的發育,甚至會把好的藏家趕跑。

張敏捷:有媒體稱,在不成熟的中國市場,畫廊的主要尷尬是畫家與買主、拍賣行的私下交易。目前字畫造假之風盛行,一些拍賣公司知假拍假。打亂了整個藝術交易的鏈條,導致了市場的混亂與泡沫的浮現。對於拍賣行的拍假與假拍,你持何種態度?畫廊應該做什麼?

顧振清:現在,當代藝術所承受的商業壓力大大超過了2000年前它所面對的以前的政治的壓力。商業壓力深入骨髓。好多年輕藝術家過早地著迷于市場上的成功。其實是一種浮躁,急功近利的表現。我覺得名利場邏輯的確禍害了不少年輕藝術家。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該淘汰的就會淘汰,該留下來的人就會留下來。雖然説畫廊面對私下交易的火爆、面對拍賣行橫跨一、二級市場的強勢競爭,有一種懸在中間的尷尬。其實這個尷尬也是一種痛並快樂著的一種“尷尬”。為什麼?因為中國的專業畫廊正在穩步成長,其影響力夜在與日俱增,成為2006年以後中國當代藝術生態一種重要的進化軌跡和不同凡響的集體記憶。隨著對藝術史立場和學術態度的日益重視,隨著市場行銷實力的日積月累,專業畫廊今後扮演的角色將會越來越重要,對藝術圈的引導力和藝術市場的制衡力也會越來越強勢。我願意從長線的角度看問題。我覺得,歐美很多藝術運動、學術思潮都跟畫廊的推波助瀾、或操作有關係,這是藝術史發展的另一條隱性線索。資本主義強調自由市場,畫廊其實一直藝術經濟的龍頭,引導了藝術市場的風雲變幻。

張敏捷:您覺得打造一個真正一流的畫廊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顧振清:打造一流畫廊,首先,需要時間;第二,需要一定的資金。第三,應該有一個與學術高端相匹配的策展機制。如果畫廊天天去找別的策展人來策劃,自己的風格容易被打亂。一個好的畫廊需要打造一個自己造血的策展機制,讓策展部門成為畫廊工作的總參謀部,引領畫廊的品牌建設。第四,一個好畫廊還應該有一個好的銷售隊伍。中國畫廊圈最缺乏的就是銷售團隊。國內很多藝術院校畢業生出生的經紀人才,其實在市場行銷上存有心理障礙,沒有港臺、新加坡同業人士的優勢。一些畫廊往往展覽做得很好,市場卻無跡可尋。這樣的畫廊人一不小心,就幾乎把畫廊做成了非營利空間。第五,畫廊有自身的藏家資源也非常重要。一個畫廊可以慢慢地走個性路線,跟大而全或者是小而全的畫廊拉開距離。這樣的畫廊就有發展藝術家代理制度的可能,就可以讓自己的藝術家和收藏家養成一種忠誠心理。所以,一個好畫廊必須在新銳藝術家的學術成長上有推動、有建樹。一流畫廊不能老走二手畫廊只是傍藝術大腕的路線。總而言之,一個畫廊究竟是否一流?不在於它有多麼雄厚的資本、多少大腕藝術家,而在於有沒有我以上所説的幾個因素。畫廊是一個長線的工作,十年、三十年都可能只是個開始,關鍵看它是否堅持住。藝術圈曇花一現的熱鬧和狂歡都是過眼雲煙,沉澱下來的才是真的英雄。

張敏捷:作為畫廊的藝術總監,談談您個人的優勢?

顧振清:看作品有獨到見解、對作品價值的把握有一定的精準度,這就是一種優勢。因為我常進出各種藝術現場,有第一線的視覺經驗。自己對當代藝術的學習一直沒停頓,所以,我在當代藝術的全局把握和專案研究方面有自己的心得,不會跟著感覺走。特別是這一兩年,我又開始對歐洲市場現狀進行特別深入的摸底。我每年都去巴塞爾,每年幾次去香港參加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拍賣,每年還要瀏覽國內外七、八個藝術博覽會,出席國內的一些重要的當代藝術拍賣會現場,等等。這都與我的經驗積累有關。原則上,我輕易不放棄親歷一些重要藝術現場的機會。雖然説我對行銷策略的學習和更新不是最快的,但是對藝術品價值的認知及其更新卻是十分積極的。我覺得,畫廊人在藝術市場第一線的調查研究和現場應對十分重要,會讓人根據現狀形成一個判斷、改變一個對策。事實上,一些國際一線畫廊業主的當下判斷和對策會影響藝術市場發展的走向、甚至影響藝術潮流本身。當代藝術是一種正在發生和正在創造中的當代文化,需要每個參與者身體力行地去創建、打造。一個藝術生態系統的演化,需要藝術圈的小眾帶動、整合整個社會的大眾去推進。這是一個行動者的時代,已經不是寫一篇文章就能夠攪動大局、畫一張畫就能樹立新價值標準的時代。當下的整個全球化和網路社會已經變更、異化了很多話語權的架構。藝術家、策展人和畫廊人身體力行第一線運作變得至關重要。我認為,藝術圈的問題其實是當局者清、旁觀者迷。旁觀者不去親力親為,往往會霧裏看花,隔靴搔癢。我把荔空間做成一個“策展人空間”模式的畫廊,還真想通過它實施、兌現並檢驗當下各種現活的藝術觀念,把藝術家的自身積累繼續轉化為一種價值。我想讓荔空間的資源為年輕藝術家所用,推舉出更多的優秀藝術家。如果有個別藝術家的成長真的跟荔空間有關,我會以此為榮,而且會用這種方式來確認自身的價值。我看重這種事業上的成就感。就我自己而言,做成一個好展覽、推出一個好藝術家,所獲得的那種喜悅和成就感真的會超過市場上的成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