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慧明 (成都 學者)
藝術市場缺少公眾參與能夠直面藝術品、藝術家,有充分交流溝通,資訊真實的交易平臺。而成都歲月畫廊提出為公眾更多的呈現優秀藝術家的作品,讓公眾有一個長期欣賞藝術的公共場所,讓更多的人可以以合理的價格擁有有品質保障的藝術品,“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這不失為完善藝術市場的一個好的嘗試。相信這種模式能夠取得成功。
十五年前,我在《中國記者眼中的美國》一書中預言:中國的文化藝術産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價值將會提升,華語也會吃香;中國會崛起世界最大最繁榮的藝術品市場———真正的無煙産業。拿現在的話説,這才是純粹的“低碳經濟”。
今天,我們已然見證: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出現井噴之勢。無論是從投資還是消費的角度,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把興趣和目光投向藝術品市場,在家居理念上,人們開始追求一種新的時尚:告別土老肥式的豪裝時代,因為這浪費太多資源;轉而時興低碳裝修,把省下的錢用於購買藝術品,不僅健康生態,而且有“品”,真正使“蓬蓽”生輝。人們選擇告別有錢而無“品”的遺憾,追求有“品”的精神生活享受。
的確,藝術品既有使用價值又有投資價值,有價值的藝術品能夠帶給人們美的愉悅。真正的繪畫大師的作品你會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能感受到美感和激揚的生命力。你和家人或請朋友分享客廳中挂的名畫的感覺,絕對要比坐金馬桶的感覺愉悅、有品得多。也許正因為如此,字畫等藝術品自古以來就成了仕人富商追逐的風雅之物,其升值空間超過了珠寶玉器。
藝術市場的魅力必然會吸引逐利資本的介入。資本運作使藝術品市場迅速升溫,然而,當我們欣喜于藝術市場繁榮的同時,也痛心於藝術市場正在背離市場的基石———誠信。炒作中夾雜著欺詐,拍賣成了類似股市莊家自拉自抬的“對敲”,目的是吸引跟風者高位接盤。連那些世界級的拍賣機構也流行假拍。加上贗品氾濫成災,且不説已故大師的作品真假難鑒,連在世名家的作品也有人造假。剛剛辭世的吳冠中先生晚年竟然要忙於打假,這對老人的身心是多麼大的傷害?藝術市場魚龍混雜,魚目混珠,藝術品真假和價格都難以捉摸,讓欲入市者提心吊膽,藝術品市場成了賭場,這顯然會阻礙其真正的繁榮,因為欺詐和混亂會使許許多多本來對藝術品有消費和投資興趣的人望而卻步。大量藝術品未能進入千家萬戶的客廳展現其美,而是大堆大堆蜷縮屈居於炒家的保險櫃裏。對金錢的慾望代替了藝術欣賞審美興趣,這是藝術的異化。藝術的核心價值是創造美和欣賞美,如果衡量一件藝術品只是問它值多少錢而不屑去欣賞它的美,本身就是對藝術的糟蹋。
藝術市場盛行的欺詐、炒作不僅攪亂了市場,更攪亂了許多藝術心靈。一些藝術家已經難以靜心創作,而把太多精力用在包裝、炒作上,不惜代價勾兌評論家和排行榜的操控者,期望走截經一夜之間名利雙收,而對藝術造詣的追求已經無足輕重,這其實是本末倒置,浮躁乃藝術的自殘。試想,當一個畫家提起筆來就想到畫這畫能賣多少錢,還能畫出好作品嗎?自古畫者最難得的是“素心”,而素心並非字面理解的清心寡欲,畫家同樣也有七情六欲,只不過能全心歸一,有一顆不懈追求繪畫樂趣和藝術境界的純粹的心,其慾望更專一更強烈,不受自身境遇和金錢名利等雜念影響,能有素心者方可達“入定”的忘我忘物,物我兩融之境,凝精氣神魄于紙墨。八大講的“畫要入禪”就是這個道理。從來大師巨匠都是最純粹的藝術家而非炒家。當然,畫家生活在經濟社會,追求作品的市場認可即市場價值,亦無可厚非。然而,市場價值最終是建立在藝術價值之上的。離開了藝術價值,也許可以靠炒作火爆一時,但最終會打回原形。就像前幾年一些當代藝術作品一下子炒到幾千萬,轉眼間又一落千丈一樣。有人説不靠炒作,再好的藝術家也難出頭。感嘆陳子莊、孫竹籬等落寞以終。其實,陳子莊也好,孫竹籬也好,他們最大的成功是清心創作過程中的快樂。儘管他們沒有經歷炒作的年代,但真正的有良知的藝術評論家仍給予了他們應有的藝術地位。他們生前沒有經歷大紅大紫車水馬龍未必不是好事,藝術家的真正快樂來源於寧靜的心靈。至少,他們沒有煩躁于成天面對真真假假的笑臉和算計,沒有飽嘗因財産糾紛而親人反目的痛苦,而他們的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最終也沒能被埋沒。
不可否認,藝術家不得不把過多的精力耗在市場上,也與我們的藝術品市場不完善有關。藝術品市場幾乎被少數利益群體操控,資訊嚴重不對稱,“莊家”受益而市場的兩頭———創造藝術品源頭的藝術家和藝術品的終端消費者則可能受損。藝術市場缺少公眾參與能夠直面藝術品、藝術家,有充分交流溝通,資訊真實的交易平臺。而成都歲月畫廊提出為公眾更多的呈現優秀藝術家的作品,讓公眾有一個長期欣賞藝術的公共場所,讓更多的人可以以合理的價格擁有有品質保障的藝術品,“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這不失為完善藝術市場的一個好的嘗試。相信這種模式能夠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