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現在這樣的火爆市場,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最近美國的《藝術評論》就指出“中國藝術淘金熱”有點饑不擇食;而面對拍賣會不斷拍出的中國當代藝術的驚人價位,有些人説價格錯位了,而有些人卻説,價格還沒有升到位。你怎麼看當下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
方:作為藝術家,作為藝術家的朋友,我希望市場越來越好。這才能帶來社會對藝術品的關注和熱心,我自己也能多收入一些。造成高價位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恐怕現在全世界參與進來的這些人,他們或者以個體,或者以合作的形式,沒有一個人可以通盤地看得清楚這種形勢是怎麼造成的,將怎麼樣發展。其實這裡面涉及到太多的問題,比如説當前世界財富到底是怎麼分配的,貨幣的供應、人的慾望,到底不合理到什麼程度,或者合理到什麼程度,這已經完全超出任何一個行業權威人士的理解。
作為個體的藝術家,我們就沒有必要過多地分析和想這些問題了。對於創造了高價位的藝術家來講,他們的生活是沒有問題了,他們的作品如果賣得越來越好,我們會很高興。如果説整體地便宜了,可能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畫廊》:除了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當代藝術的重鎮之外,今年像長沙、武漢這些所謂的當代藝術的“二線城市”也開始升溫了,你參加了“藝術長沙”的活動,你覺得他們的情況如何?
方:我覺得我很難説自己的想法,站在一個什麼立場去解釋這個形勢。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他的主題基本上都是關於當下人的生存狀態的,實際上他最急需當下人的理解和交流。一般藝術家做完作品之後,無論其多麼積極地去展出和交流都是不過分的。我們是基於怎樣的標準去定什麼是一線城市、什麼是二線城市?一線城市現在看起來是大城市,大城市所擁有的資源就是觀眾多一些、收藏家多一些、美術館多一些、成功的機會多一些。我們可能就是更多地把標準放在“得到”的基礎上,我覺得它已經偏離了藝術的核心價值,藝術的核心價值可能是還需要更多的觀眾、更多可能的關注和交流。因為這種交流而獲得的成功,無論是金錢的成功還是名聲的成功,都應該是附帶的價值,是核心價值之外的。現在看來,我們可能更多地將附加價值作為本體來看了,所以我們説二線、三線,有些還是荒漠。但是整體來説,我們需要一個平臺,無論你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還是三線城市,都需要一個良性的運轉,總要足夠量的資金支援你去展覽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