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當代藝術:今年玩的是“年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18 15:17:21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第五屆“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

2009年4月29日至5月2日,第五屆“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作為中國頂級的當代藝術活動、亞洲範圍內最重要的藝術博覽會之一,來自全球各地超過70家畫廊齊聚北京,共同呈現了一場藝術盛會。

今年已經是“藝術北京”系列博覽會的第五個年頭。這五年中,當代藝術經過了一輪驚心動魄、匪夷所思的虛火灼燒,隨即又遭遇了空前的金融風暴,猶如坐上了過山車,大悲大喜了一番。

今年“藝術北京”似乎少了些“大佬”的身影,過去動輒千萬元的成交也並不多見。但是,我們卻看到了更多更具突破精神的年輕藝術家的脫穎而出。很多畫廊並沒有如以往那般去追逐市場上的熱點,而是推出了許多獨具個性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年輕人,上位吧

“今年的成交比往屆的四年都要好,具體的成交額我們沒有做統計,因為博覽會有自己的統計,根據畫廊的反饋結果來看,有90%以上的畫廊都有成交。”“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執行總監、策展人董夢陽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這個比例不僅與去年相比大幅提高,而且較當代藝術紅透半邊天的2006年、2007年相比也毫不遜色。只不過,今年並沒有像2006年、2007年那樣,頻繁傳出過千萬元的成交。

“今年是價格適中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比較受歡迎。”董夢陽説,“藝術市場本來就不應該靠天價支撐,今年的形勢讓我們非常高興。”不少業內人士也有同樣的觀點,因為這種單價雖然不高,但是總量相當客觀的成交態勢,反而比天價頻出、但是沒有基礎市場的態勢要健康得多。

今年,董夢陽在籌劃藝術北京的時候,就花了很大力氣來推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今年我們以‘新一代、新藝術’為主題邀請畫廊推薦年輕藝術家,希望通過學術的吸引力將作為個體的藝術家及其作品重置,讓這些作品能在學術領域找到歸屬,成就藝術的真誠,並且這種面向藝術未來的展覽也能窺見到亞洲未來收藏趨勢的端倪。”他説。

至於年輕藝術家和作品的選擇標準,董夢陽強調了兩個字,就是“突破”。他認為,藝術突破應該是當代藝術永遠的主題。但是,“藝術北京”與其他學術展覽不同,作品還是要強調製作上的精緻和逼真,強調當代藝術由“觀念”向“視覺”的回歸。

“也就是説,在直觀上,這些作品更接近於當下生活流行和大眾文化所提供的視覺經驗,只是更具個人色彩和人文關懷。”董夢陽説,“我們希望整個展覽不僅能從學術上展望藝術未來,還能探索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下一個新的增長點,從而引導收藏、投資的新方向。”

“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年輕藝術家的潛能,因為每個藝術家的成功都是從年輕開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董夢陽説,“當然,大浪淘沙也是必須的。”

主流是個偽命題

“岳敏君的‘大嘴笑臉’火了,到處都是表情誇張的臉,方力鈞的‘光頭’火了,很多作品都沒有了頭髮……”一位已經第五次參加“藝術北京”博覽會的畫廊負責人David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前兩年,市場上到處都是模倣別人風格和‘故意另類’的作品,而且買賬的人也不少。所以有的時候,儘管我們自己並不喜歡這些作品,但是市場喜歡,畫廊只能跟著。”

而今年,這家畫廊選擇了很多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作為主打展品。“現在市場冷下來,畫廊也冷靜下來,人們終於開始思考,什麼才有真正的價值。”David説,“當代藝術一定是要有個性的,主流對於當代藝術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在天價之下,當代藝術似乎被等同於了那幾位身價不菲的明星藝術家,甚至被命名為“F4”,與偶像劇中豪門美男同名,讓人産生無限幻想與遐想。當代藝術“F4”,是對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方力均四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戲稱,此四人曾經一度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作品價格最高的藝術家。

儘管有人批判中國的藝術環境,説有太多的人總是把藝術庸俗化,總習慣以藝術的價格來判斷其價值。但是,又沒有人能夠否認,如果沒有“天價”的標簽,當代藝術可能並不會走進很多人的視線。

“我們沒有見到哪個國家的藝術家對錢、對賣價這麼敏感,中國現在的藝術市場有點像中國的樓市,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幾十倍成百倍地翻價。”著名畫家陳丹青在回顧“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曆程”時曾如此感慨。

在今年的當代藝術現場,我們除了能夠感受到大量風格獨特的油畫作品,我們還可以看到大量的雕塑和裝置藝術品,甚至有很多都是大體量的作品,比如奶粉做成的梅賽德斯轎車和煤炭做成的悍馬越野車,這些都是以往國內藝術家並不太涉及領域,也是市場並不太關注的品類。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很多人都把當代藝術等同於了油畫,其實當代藝術是包括很多門類的,比如雕塑、裝置、多媒體影像等。”David説。

收藏回歸本土

中國當代藝術一直被看作是西方藝術在中國的嫁接,它從一開始就遵循西方的標準和框架,出現很多為了迎合西方藏家口味的主題和風格,而當代藝術最初也確實更多地是吸引了西方藝術收藏家的目光。

“映射政治事件或者有政治暗示的作品曾經有一度特別多,因為外國人喜歡。但是其實表達的意味有時是很牽強和不真誠的。”David説。

在當代藝術的上一輪高燒中,國外藏家的熱情被認為是最主要的推動力。在2006—2007年,“中國概念”幾乎是世界當代藝術市場最為熱門的詞彙。但是,由於買家大多來自於尚未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的西方國家,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需要開始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我們一定要培養出自己的、中國本土的一個收藏的團隊,真的不能指望著幾個外國收藏家把市場做出來,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藏家,一點點成長,這才是一個可以長久的事情。”董夢陽説。

從今年開始,“藝術北京”收藏俱樂部會正式啟動,“中國關注藝術品市場的人每年成倍數增長,尤其是年輕收藏群體的數量增長迅速,我們通過專業的調研,發現他們都非常希望能及時獲取關於藝術家、藝術市場等資訊,更期望有相互交流的平臺。”董夢陽表示,這也是他們做收藏俱樂部的主要目的,希望借助“藝術北京”已有資源優勢,給予各階段藏家提供與藝術市場多渠道接觸的機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