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波普藝術之父”的中國迴響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0 19:35:06 | 文章來源: 《中國經營報》

藝術是國際交流的捷徑

《中國經營報》:近期安迪·沃霍爾的作品有沒有來中國展出的具體計劃?考慮到他的藝術思想和作品風格的特殊性,這個計劃會不會受到什麼阻礙?

艾瑞克·希納:我很希望幾年內能夠達成這個願望,因為安迪·沃霍爾本人對中國非常感興趣,他説過他喜歡中國文化勝過喜歡西方的文化,因為它更簡單。安迪1982年來過中國,在那之前他創作了不少帶有中國符號的作品,包括眾所週知的毛澤東畫像,他的思想和作品風格也深深影響了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因此我相信他的作品展能在中國觀眾中受到極大的關注和歡迎,坦率地説我此行也是帶著這個目的來的。

有什麼實際困難?沒有,政府方面我相信不會有什麼影響,我們也能找到足夠的資金來支援這件事情,但可能有部分作品,比如一些以性為主題的作品,無法在中國展出,因為中國人的文化習慣不同。我希望將來在中國的展覽能對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做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包括他童年的、大學時代的,(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及80年代的作品。

《中國經營報》:大多數西方普通公眾對中國所知有限,藝術作品可能是他們了解中國的渠道之一,也會塑造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形象”,中國當代藝術家受安迪·沃霍爾的影響很深,喜歡在作品中使用社會主義革命年代“工農兵”等特殊符號,其實對我們中國人來説,這些都是過去式,並不代表中國當下的真實,會不會這些藝術作品在西方市場的流行,反而起到了強化西方公眾對中國固有偏頗印象的作用?

艾瑞克·希納:首先西方普通公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關心藝術的,他們要為溫飽、為工作、為家庭忙碌,根本無暇多想,他們的視野狹窄短淺,只看到眼前的事,所以藝術怎麼表現都影響不到他們,這種情況在世界各處都差不多。西方公眾有關中國的資訊,更多是通過大眾媒體得到的,比如美國人愛看CNN,裏面涉及到中國的節目半年裏可能有一兩次,每次半小時,而且大多是政治方面的報道,不會有北京大街上普通人的生活細節,這對他們中國印象的形成有更大影響。我覺得這不是藝術的錯,不是藝術所能改變的事情。

當然,很多西方人包括美國人,對中國都有一种先入為主的成見,印象中就是“共産主義、工農兵、毛澤東”這些符號,一些中國藝術家了解這一點,所以他們有的作品有意無意地迎合市場的需要,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不僅僅是中國的藝術家會這樣。

因此我想人們要真正來到中國,親眼觀察,親身經歷。不同的人來中國,因為他們的背景和見識不同,可能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馬可·波羅當年來中國,既向西方報道了中國的富庶繁華,同時也引起了西方對中國財富的覬覦,帶來了幾個世紀後的西方軍隊。如果有一些一知半解的人來了,回去傳達的可能就是錯誤的資訊。

因為我對中國的文化和藝術比較了解,我來到這裡,用我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思考,可以把我觀察到的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情況帶回去,介紹給那邊的觀眾,我覺得我來到這裡的心願,就像28年前安迪·沃霍爾來中國一樣,作為一名信使,讓世界更緊密,Make the world closer。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