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畫出來的詩,描繪了義大利——專訪烏菲齊博物館館長安東尼奧·納塔利

時間:2010-03-11 08:43:09 | 來源:東方早報

資訊>聲音>

阿堪基羅·裏薩尼自畫像(約1713年)

《男孩肖像》(15世紀末)

《法國王后瑪麗亞·德·梅迪奇肖像》(1628年)

《朝聖者打扮的女子肖像》(1725或1726年)

東方早報:據説,您在烏菲齊美術館已經工作了30多年,您是佛羅倫薩人麼?是什麼吸引您一直留在烏菲齊?

安:我出生在托斯卡納海邊的一個地方,但我在佛羅倫薩長大。之所以呆在烏菲齊那麼久,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喜歡受罪吧(笑)。守護這個美術館非常辛苦,並不是每次都像你今天所看到的講些話那麼輕鬆。作為館長,我需要花費非常多的精力,保護龐大的畫作、保持場館的潔凈,然後做一些持續收藏的工作。你知道,我們畫廊雖然很小,但卻是義大利最重要的畫廊,每年要接待上千萬的遊客,壓力非常重。

東方早報:烏菲齊以其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收藏而享有盛名,但我們對於其在18世紀到如今的收藏不是特別了解,您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收藏的標準和具體情況?

安:是的,烏菲齊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收藏而著名,但觀者也容易因此就忽略了其他的東西。其實烏菲齊的收藏比大家看到的和想像的更多,這次來中國展覽,我們也希望介紹更多作品。比如説,我們館中只展出了3幅卡拉瓦喬的作品,而實際上,我們收藏的他的畫作有30幅。而荷蘭畫派、德國畫派和弗拉明戈畫派的畫作,烏菲齊也都有收藏,其中,荷蘭畫派和弗拉明戈畫派中的風景畫和靜物畫,我們館藏非常豐富,包括畫家的自畫像。而這些,都是大家平日來烏菲齊看不到的。

東方早報:烏菲齊的藏品眾多,而很大部分年代久遠,對於展品的保護每年需要投入多少資金?

安:費用非常龐大,但是因為烏菲齊在義大利是最重要的美術館,所以一旦我們提出需求,銀行、贊助人、機構以及政府都會很樂意幫忙。

東方早報:前幾年我去烏菲齊參觀的時候,發現美術館對面正在修建新館,這讓我很好奇。能聊聊新館現在的建設進度以及建成後的主要用途麼?

安:現在還在建造的過程中,這是一個擴建的計劃,我們現在將新館從“大烏菲齊”改為“新烏菲齊”。在擴建以後,畫作的陳列會更加舒展,畫作和畫作之間的間隔會更大一些。有可能的話,也會有更多作品能夠得以展示。

讓藝術家企盼的藝術經典

“在本展覽中,當參觀者在一幅幅作品前駐足時,也將有機會領略充滿詩情畫意的異國風光。這些畫,是藝術家們用他們的手,把當時的情景史詩般地保存于畫中,流傳至今,不朽於世。”安東尼奧館長在前言中説。古時的羅馬,引以為傲的是那些讓藝術家企盼的令人崇拜的藝術經典的熏陶與培育。這些藝術經典來自當時以及更古老時期最卓越的藝術家們,例如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大師。而只有在那裏,藝術家們通過深刻研究那些藝術經典,才能推陳出新,而培育出繼往開來的文化。這種榮耀感唯有在當時的羅馬才曾有過短暫的心碎。隨著時光的流逝,那宏偉輝煌的藝術作品,也被殘蝕,只倖存了一些不朽的遺跡,支離破碎地散佈于佈滿殿宇的都市週邊的鄉間,甚或被雜草漫過了它們若隱若現的邊緣。然而,雖被置於曠野之中,或于林中空地之下,外國藝術家們依然能震撼于那些藝術傑作的魅力。而且那些源於他們自己國度的文化,與古時義大利所弘揚的文化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使得他們的感官被帶入更加驚異的境界,從而對這些詩一般的風景畫的欣賞産生進一步的昇華。用一句話來歸納形容風景畫;有時真實,有時虛幻,然而卻始終以可能的變化為基礎的全景畫。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