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吳冠中:繽紛世界裏的教育人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07 10:21:13 | 文章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吳冠中在講課

吳冠中先生,以其繽紛的色彩世界為時代貢獻了跨世紀的卓越藝術,寫出了上百萬字的情韻哲理散文。在吳老90華誕之際,翻開他的人生大書,我們發現,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位老人始終在思考:如何作畫?怎樣做人?這種思考伴隨了他為藝術、為教育的一生。

■本報記者 唐景莉 通訊員 錢曉鳴

一路以“狀元”的成績過關斬將,吳冠中走出故鄉,走入京城,出國留學。學成回國後,先後就職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等多所院校,在教育戰線上孜孜耕耘長達60載。這位老人28年來一直居住在幾十平方米的簡樸居室中,日前卻向社會捐贈了數百幅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美術作品。據估算,這些作品的市場價值超過數億元。

少了一個工程師 多了一個藝術家

吳冠中生於1919年,可以説是在催生中國現代文明的“五四”運動發祥之年誕生的寧馨兒。他當年從工科義無反顧地轉向藝術,在今天,人們可以這樣解讀——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1935年,吳冠中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的省立工業職業學校機電科,希望既能吃飽肚子,又能實現自己工業救國的夢想。第二年,剛讀完一年級的吳冠中,參加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的統一軍訓,與國立杭州藝專的朱德群編在了同一個連隊、同一個班。對這次歷史性的相遇,朱德群回憶説:“軍訓時,各學校是混編的。我個子最高,排在第一個,冠中個子最小,排在最後。我出列報告之後,教官讓我站在排尾,這就和不相識的冠中站在一起了,有了相識和説話的機會。人真是有緣分的,我們一談就很投緣。尤其是一起到小酒店去喝上幾兩花雕老酒,更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覺。我對他進行‘策反’,讓他轉到杭州藝專來,他果真來了。從此我們課外就在一起,真可謂形影不離。”

提起當年的情形,吳冠中説:“一個星期天,朱德群帶我參觀他們藝專。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強烈遭到異樣世界的衝擊,也許就像嬰兒睜眼初見的光景。我開始面對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輕易就擊中了一顆年輕的心,她捕獲了許多童貞的俘虜,心甘情願為她奴役的俘虜。17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完全忘了自己是一個農家窮孩子,為了日後謀生好不容易考進浙大高工的機電科。”吳冠中比喻自己是“野馬,不肯歸槽,我下決心,甚至拼命,要拋棄機電科,轉學入藝專從頭開始”。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難。”教育的本質就在於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人在受教育中如何尊重自己的興趣和特質,主動追求個性的發展,應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面臨的課題。吳冠中的轉學和選擇,表明許多卓越的人在“自用”方面都作出過成功的努力。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