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首屆新繹雙年展開幕:追問藝術創造力和人類未來

首屆新繹雙年展開幕:追問藝術創造力和人類未來

時間: 2024-10-31 08:57:36 | 來源: 藝術中國

在北京南站買一張29元的高鐵票,稍等一會兒,就可坐在“復興號”的座椅上。列車飛馳,外面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21分鐘後抵達廊坊站。出站乘車穿越熱鬧的城市街區,就到了新繹美術館。10月26日,第一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在這裡拉開帷幕。來自全球24個國家的91名國際著名藝術家參展,近100件藝術作品匯聚於此,探討藝術和人類發展的共同議題。

新繹美術館建築外觀圖(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本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的主題是“多元未來——人類新願景”。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藝術家們為了共同的關切展開探索。藝術能為未來做些什麼?新繹美術館館長張子康認為,在當下“藝術不僅是個人表達和滿足審美需求的工具,更是對全球性問題反思與回應的重要方式”。多元的視角本身就意味著對世界的重塑,這或許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展覽現場

此次雙年展的總策展人是南條史生先生,他在2006年至2019年擔任東京森美術館館長。在本次雙年展中,他注重探討當代藝術和創造力的本質。他認為“在人類應對挑戰和克服危機的過程中,創造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也恰是藝術實踐的核心所在”。

展覽現場

展覽分為四個章節,圍繞藝術創造力、生態環境和科技發展等話題展開。第一章“無垠聲境”是此次雙年展的亮點,聲音讓展覽空間不限于沉默,當代藝術也能從聲音媒介中獲取參照,發掘藝術的可能性,還可以增強觀眾的互動性和感官體驗。和田永的《電視鼓:觸摸電磁音色》將佈滿電磁波紋的廢舊電視機當作發聲器敲擊,手觸摸螢幕産生的靜電通過電磁波轉化成聲音,營造了一場電子時代下的狂歡儀式。

和田永Ei Wada 電視鼓:觸摸電磁音色 2010至今 顯像管電視

漢斯·彼得·庫恩的《未定義的景觀》將揚聲器恰好放置在檯燈的光線範圍下,一時間分不清是光點亮了聲音,還是聲音喚醒了光。兩個輸出裝置“二目相對”,兩股能量在此交織,為兩種無形的物質賦予了形而上的氣質。

漢斯·彼得·庫恩 Hans Peter Kuhn 未定義的景觀 2007 揚聲器、燈、地毯 圖片©山本糾 photo © Tadasu Yamamoto

莫塔茲·納塞爾Moataz Nasr 塔布拉鼓 2003 視頻裝置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各領域為了尋求專業化分工和自律性,內部的邊界都在不斷生成。如今,超越邊界的探索成為創造力的源泉。在第二章“邊界之上”,藝術與時尚、建築、攝影、設計、哲學、音樂、味覺、觸覺等領域相互交融,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和敘事。鄭達的《數據池》發出紅、綠、藍的漸變光,這正是光學的三原色,是數字視覺世界的起源。在水池上不時會有風扇打開,在水面吹起漣漪,波動的參數經過電腦解析,轉譯成光與聲音的變化,營造了豐富的感官體驗。

鄭達 數據池 2018 螺旋槳、微型電動機、水、Arduino、LED燈帶、有機玻璃容器、聲音系統、控制系統

在機器之眼中,人類是什麼樣的呢?帕特裏克·特雷賽特的作品運用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受到荷蘭的“虛空派”(Vanitas)啟發,用靜物展示了生命的短暫和快樂的徒勞,讓一個沒有靈魂的機器人參與描繪人類和萬物的暫時性。而機器人所作的一切並非模倣,也沒有預定的程式,是通過它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所繪製的圖像風格各有不同。機器人會是外在於人類自我意識的一雙眼睛嗎?

帕特裏克·特雷賽特 Patrick Tresset 人類研究#2 2018 復古學校課桌、機器人零件、電腦、填充動物玩具、玩具機器人、時鐘等 圖片致謝藝術家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第三章“明日地脈”展現人與自然的關係。劉建華的《蔓延》以突出地面的植物根系為元素,強調生命力的強健。這根系也可以理解為人類自身綿延不斷的血脈和文化記憶。盧克·傑拉姆的《蓋亞》是一個直徑十米的“地球”,它的內部充滿空氣,會緩慢地“自轉”,被懸吊在美術館最大的空間中。面對這個逼真的複製品,觀眾得以凝視自己古老的家園。

劉建華 蔓延 2022 青銅

盧克·傑拉姆 Luke Jerram 蓋亞 2018 尼龍織物、內部風扇和照明、旋轉器 

扎多克·本-大衛的《黑色田野》用數千個不銹鋼片精緻地剪切成了數千朵小花,它們來自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百科全書以及植物插圖。而這些花一面繪有斑斕的色彩,一面則保留不銹鋼的原色,朝向同一個方向,遠處看就像一片黑色花園。這樣,觀眾通過走動可以看到花朵從黑色(“凋零”)瞬間切換到盛開的效果,反之亦然,令人感嘆生命的枯榮與迴圈。

扎多克·本-大衛 Zadok Ben-David 黑色田野 2006—2020 手繪不銹鋼、沙子 圖片©T.夏波托 photo ©T.Chapotot

向京 異境——唯岸是處 2011 玻璃鋼著色

林嵐 漂 2018 香港觀塘收集的布料、二手衣服及安特衛普收集的工人制服

第四章“後人類世”關注科技與未來人類的發展,阿萊·古澤蒂《10種不同的互動凝視》把機械眼與古代先賢、人物和君王的雕像相結合,其中包括了似乎是孔子的古人形象。插上科技翅膀的人類是否比兩千多年前更加智慧了?而人性的進化則更為緩慢。當我們回望歷史上的智者,他們的思想超越了時間,那麼,未來人類的精神價值是否可能被技術所超越呢?

阿萊·古澤蒂 Ale Guzzetti 10種不同的互動凝視 PLA 3d列印、微型監視器、電子和機器人電路、感測器、合成語音 

阿萊·古澤蒂 10種不同的互動凝視 作品局部

池田亮司的新作《測試圖案[nº15]》以一種不斷重復的極簡方式把握了電子科技的“物性”,用投影將數據可視化並轉換為聲音,融合了電流、電動機的音效,營造了一個不斷閃動的條碼舞臺。數字技術用黑與白、0和1以及寬窄不同的線段來表達無限的資訊,嘈雜而又冷酷。人們在其間佇立漫步,像在瓢潑大雨中,被這些線段測量分割。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的隱私都無處遁形,生活被這無形的網所籠罩。

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測試圖案[nº15]  2024 4台DLP投影儀、電腦、揚聲器

《機器波西米亞人》構建了機器人和觀眾的對話劇場。裸露著電線、眼球和金屬的機器人在酒吧內竊竊私語,這裡籠罩著微醺的氣氛,本是人類非理性狀態最密集的場所,而吧臺上卻放著人的面部翻模,上面插滿了金屬元件,似乎機器人也在這裡放下了面具。又或者它們並不是機器人,而是已經被工業和資本主義理性規訓後的人類自己。

伊索拉特亞·佩卡和伊索拉特亞·泰亞 Isorattya Pekka eTeija(PEKKA & TEIJA ISORÄTTYÄ)機器波西米亞人  2022 混合介質:金屬、陶瓷、塑膠、電子零部件

機器波西米亞人 作品局部

隋建國 手跡·壺5# 2024 3D列印光敏樹脂

新繹美術館的空間也是一件“作品”。展覽跨越新繹美術館超20000平米的展陳空間,配合展廳內部飄逸的線條,作品之間構建出流動迴環的關係。據新繹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介紹,展覽設計了一個無限符號“∞”形狀的觀展動線,代表迴圈與持續,反映了藝術與人類經驗之間的深刻聯繫,邀請觀眾在不同的空間與作品之間自由流動,發掘作品之間的關聯與對話。

展覽現場

新繹美術館所在的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外景圖(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展覽開幕後還舉行了兩場學術論壇,主題為“從‘小地方'到‘大世界':小型城市雙年展的文化契機與出路”和“新形勢、新語境與新方法:當代藝術雙年展中‘多元未來’的可能性”。其間,策展人南條史生和策展團隊成員之一沓名美和分享了布展的思路,展覽在布展空間與作品結合上有意地拋掉不同領域間的邊界,將作品與空間有機地跨界結合,激發觀眾對未來新的思考。南條史生講到“重要的不是我們給你看什麼,而是你看到的是什麼。”

論壇現場(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柏林自由大學克勞斯·西本哈爾(Klaus Max Sibenhaar)教授以最早開始做觀眾調研的展覽——卡塞爾文獻展為例,説明瞭小城市的藝術文化建設與公眾、城市自我身份認同之間的相互作用。米蘭佈雷拉藝術學院當代藝術史教授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Andrea Del Guercio)在論壇中講到,“新”是混沌且危險的概念,未來是未知的。所以未來好的展覽,既要有向新向遠看的視角,也要兼顧回望歷史的責任。

論壇現場(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歷史塑造了當下,而當下亦是歷史。雙年展獲得在地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從它的歷史和自身特點出發。儘管在全球化和工業化浪潮中,城市和雙年展都在某些方面不斷趨於同質化,但每個地方都有獨一無二的故事,其中就有建構自身的養分。

展覽現場

雙年展是面向所在城市敞開的,雙年展自從歐洲誕生以來,就一直在參與構建城市文化,較長的展期得以不斷吸引遊客,藝術也有可能與當地居民的生活相融合。新繹雙年展所處的區位將會吸引京津冀地區的觀眾穿梭匯聚於此,前來觀展是一次“跨越邊界”的過程,在不同的城市節奏和景觀中切換,也會有一種奇妙的體驗。

展覽現場

此次雙年展是一場大型的實驗,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盛舉。張子康表示,此次雙年展是探索未來無盡可能性的起點,新繹美術館希望打造一個更為開放包容的平臺,邀請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共同探討當代藝術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給觀眾帶來更豐富、更深刻的藝術體驗,並且“讓藝術成為人們連接彼此、反觀自身的橋梁。”

據悉,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將持續展出至2025年5月7日。展覽期間將繼續舉辦論壇、講座、工作坊等系列活動。(撰文/銘之,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由張思琪拍攝,研討會資料來自新繹美術館)

新繹雙年展開幕式現場(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廊坊市文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繆小斌 現場致辭(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新繹控股董事長李曉菲 現場致辭(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新繹美術館館長張子康 現場致辭(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新繹雙年展總策展人南條史生 現場致辭(圖片來源:新繹美術館)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相關文章

首屆新繹雙年展開幕:追問藝術創造力和人類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