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美術館(琴臺館) 武漢美術館供圖 曾熙來攝
2024年10月5日,備受矚目的“城市流體——2024武漢雙年展”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琴臺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精心指導,武漢美術館傾力主辦,匯聚了國內外140余位藝術家的200余件(組)精彩作品,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
武漢美術館(漢口館)外景 肖開順攝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一次重要盛會,2024武漢雙年展以“城市流體”為主題,寓意著武漢這座城市與水系的緊密相連,以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展現出的獨特文化品格和創新活力。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擔任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子康擔任聯合總策展人,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則擔任展覽總監,共同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高水準的藝術展覽。
2024武漢美術館(琴臺館) 武漢美術館供圖 曾熙來攝
展出的作品類型豐富多樣,包括繪畫、雕塑、綜合裝置、影像及數字媒體等,充分展現了中國當代藝術在本土與全球之間的回歸與融合。這些作品不僅關注具體生活和現實語境,還積極應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同質化危機,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思考。
2024武漢美術館(琴臺館) 武漢美術館供圖 何曉剛攝
在展覽前言中,范迪安表示:“武漢,這座坐落于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璀璨明珠,其城市發展與豐富的水系、湖泊、濕地等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共同塑造了獨特的景觀畫卷和城市文化品格。”他強調,武漢雙年展堅持立足城市,面向當代,以國際性的視野匯聚視覺藝術的創新成果,旨在拓展公眾的審美體驗,體現城市的文化性格,並增強城市文化創新活力。
2024武漢雙年展現場(漢口館)武漢美術館供圖 徐仁傑攝
聯合總策展人張子康介紹,此次展覽將為為本土文化提供了一個國際對話的平臺;同時2024武漢雙年展涵蓋多種藝術形式和跨學科思考的展覽內容設計,也將激發觀眾的不同認知層面。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在舉辦雙年展的當下,2024武漢雙年展以長江文化、大河文化為展示重點,有意識地與地域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策展團隊也希望讓每一屆雙年展形成延續性,讓雙年展與武漢這座城市發展的關聯度就會越來越緊密。
2024武漢雙年展現場(漢口館)武漢美術館供圖 徐凝之攝
對許多人來説,城市代表著一個充滿新機會的世界。如何制定正確的政策,讓城市化可以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機會?2024武漢雙年展是這座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給出的答案。本次展覽不僅彰顯出中國文化自信和城市建設的交相輝映,亦開啟了城市生活美學的新路徑與新格局。
2024武漢雙年展現場(漢口館)武漢美術館供圖 徐仁傑攝
兩江交匯、三鎮鼎立、文脈綿延的武漢,在國家中部崛起戰略中發揮著重要的輻射作用。在網路化的社會中,武漢意識到城市越來越體現其“流動”的價值,不僅僅是人流、資金流、資訊流、貿易流等要素流動的關鍵節點,同時也是文化、思想、藝術等帶動城市空間的解構和重塑等要素的匯集之地。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産業在經濟增長中起到了愈發重要的作用,文化強市建設逐漸成了武漢這座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藝術雙年展成為了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2024武漢雙年展現場(漢口館)武漢美術館供圖 徐仁傑攝
2024武漢雙年展的主題“城市流體”與2022年的主題“藝以通衢”相貫通,將武漢的文化肌理與城市性格形成更深度的聯結,以“流動”“流變”意會武漢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徵和當代文化屬性,也體現武漢雙年展在文化關注和學術特色上的連續性與發展性。
2024武漢雙年展現場(漢口館)武漢美術館供圖 徐仁傑攝
展覽從“文脈探源”“邊界交匯”“微光探尋”“未來編碼”“生靈之境”5個維度展開的視覺敘事,展現了藝術家對當代社會變革重要特徵的文化關切和藝術表達,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文脈探源”策展人為孫振華、冀少峰、魯虹。該板塊重點進行武漢以及長江流域城市的在地性表達,探索文化的地方性與當代性的關係,展現當代藝術的地方經驗;同時探討傳統與創新的關係,強調傳統的當代轉化再生,並在廣闊的國際視野中,分享藝術經驗,互鑒文化交流。
“邊界交匯”邀請來自義大利的策展人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Andrea Del Guercio)與義大利卡斯塔利亞藝術研究協會的李寶泰、廖穎怡、張鹿鳴聯合策展。該板塊旨在轉錄“邊界的交匯”,既關注其存在又關注其超越,包括超越時間與歷史的邊界,地球內部的邊界,藝術的邊界,情緒感知的邊界,視覺語法與具象文本的邊界等,為觀眾提供豐富的藝術家“形象文本”知識,代表不同世代和獨立的視覺文化。
“微光探尋”板塊策展人為孫冬冬、劉舒暢,該板塊將“微光”的物質性、象徵性與形象性,同“探尋”所提示的流動的生命個體、與生命的能動性相聯繫,既包含多元的生命形象,也有藝術家在不同區域的在地性敘事,以及在城市日常經驗昇華出的超越性體驗。並且,本單元試圖依據一天的光線變化,組織與構建展覽的視覺體驗。
“未來編碼:感知者的信號”由來自新時代媒體藝術中心的張尕、畢昕、曹佳敏策展。該板塊探索一種混合了生物濕件、礦物硬體、數位與環境能量的感知力。數字所固有的流變性與水體的流動性相呼應,昭示了數字和自然的內在關係。展覽將探究編碼及轉碼在激活不同實體的知覺、情動與能動力之可能性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在關注瀰漫在萬物中的感知意識,以及人類與非人類實體之間如何構成一種生成流變的系統關係的同時,也嘗試在這種技術轉向的社會中,重思生命過程、人工與技術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種新的倫理—美學範式中展開一種纏繞共生的想像。
“生靈之境”板塊策展人為王乃一,該板塊從水系這一遍佈全球的複雜生態系統出發,邀請享譽國際亦深耕在地的藝術家、科學家、生態學家與氣候學家,通過追溯“水系”的流變與蔓延,希冀喚醒一種生態纏繞之間的多維感官體驗。展覽旨在為觀眾營造一個“沉潛時刻”,一個被水包裹的複雜世界,從水系萬物看社會景觀,遞變流轉之間探尋“共生本體”的意涵,進而形塑一種新的本體論層面的平等觀。
2024武漢美術館(琴臺館) 武漢美術館供圖 曾熙來攝
從城市歷史、生態環境、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切入的感知與體驗,也構成了雙年展契合社會脈動的整體氛境。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在語言方式上各有不同,但都蘊含著當代藝術跨越傳統學科邊界和固有形態的融合創新,使藝術語言以自身的流動性呈現出表達的多樣性。從媒介的混合到材料的拓展,從數字技術的運用到人工智慧的參與,參展作品強烈地反映了當代藝術觀念與表現方式的嬗變。
2024武漢美術館(琴臺館) 武漢美術館供圖 何曉剛攝
與上屆相比,本屆武漢雙年展的作品更多以科技與藝術交融的面貌凸顯出活力,尤其在個體性與社會性、學術性與文化性的深度關聯上體現出中國藝術與全球藝術同步發展的態勢。本屆雙年展所展出的作品,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和藝術追求的實現,更是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的重要推動力量。本屆武漢雙年展也顯示出武漢都市圈在中部地區應有的格局與地位,吸引社會各界乃至國際社會的聯動,引導社會力量為城市文化的生成與發展做出貢獻。
2024武漢美術館(琴臺館) 武漢美術館供圖 曾熙來攝
2024武漢雙年展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和琴臺館兩大場館同時展出,其中,“文脈探源”“邊界交匯”“未來編碼”“生靈之境”板塊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呈現,“微光探尋”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呈現。范迪安還表示,本屆武漢雙年展在整體面貌和作品形態上呈現出“流體的活性”。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和漢口館營造更為開放互動的空間,尤其是充分利用武漢美術館(琴臺館)豐富的空間流線,形成“遊覽”藝術世界的體驗,為廣大公眾提供理解藝術創新、激發想像性思維活力的文化場域。在武漢雙年展舉辦期間,武漢全市各藝術空間都在舉辦多種類型的藝術展覽,體現出蓬勃的城市文化活力。
2024武漢美術館(琴臺館) 武漢美術館供圖 何曉剛攝
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本屆武漢雙年展始終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秉持推動中國本土藝術發展和國際藝術交流的宗旨,力求依據文化現實和時代特徵來梳理當代藝術脈絡。展覽不僅展示了武漢的藝術活力,也強化了城市作為中部文化中心的地位。面對技術進步和生態挑戰,進一步揭示了藝術在塑造和反映城市轉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在兩大場館的沉浸式體驗,公眾得以深入探索藝術世界,激發創造力,促進藝術與生活的深度融合。此外,2024武漢雙年展的順利開展,也顯示出武漢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水準,即讓城市內部環境更加便利、舒適、宜居,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文化,讓城市成長為一個能夠容納更多人口的、軟硬體條件都更加健全的活力空間。
2024武漢雙年展現場(漢口館)武漢美術館供圖 徐仁傑攝
總的來説,2024武漢雙年展是一次充滿創新與活力的藝術盛會,它不僅展示了武漢的藝術魅力,還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武漢雙年展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為推動中國本土藝術發展和國際藝術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
2024武漢雙年展至2025年5月31日結束。觀眾可通過武漢美術館官方公眾號、武漢雙年展官方網站、武漢文旅碼等渠道預約購票前往武漢美術館漢口館和琴臺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