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里巷平居上古思——學藝感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1-16 09:42:5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四,清談和現實

  大學時期,總喜歡和不同院係的學生清談,海闊天空、忘乎所以。那種沒有絲毫功利目的的談話日後竟然成為我畫面上主要的情境。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興起,這種談話也隨而停滯。大學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現實生活。那些不著邊際的清談遂日漸成為一種奢侈的回憶。

  然而談話的儀態和論辯的內容成為我人生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這些積澱不斷提示我從現實的利害得失中超拔出來。我想起魏晉時期的玄談,高士們手揮麈尾,高談闊論。從莊老、孔孟再到釋梵,越談越玄,越談越遠。如果説奢侈,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奢侈的事情。因為他們消耗的是包括生命在內的財富。

  但這種消耗,連同消耗的方式在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具有永恒的審美價值。後世仰望魏晉風流,看一看《世説新語》,就像與無數倜儻非常之人直面。謝安的胸襟、王敦的驕縱、石崇的奢靡、支遁的玄言,千百年來被人咀嚼、況味,成為新的清談的內容。

  作為一種生存狀態的清談,是精神貴族的專利,而不是俗士鄉願的樂土。過分沉溺現實的得失,就像羈絆于塵網的天龍,不復有飛升的訴求。曾經有朋友鄭重相告:畢業後必先賺錢,後畫畫,如今十幾年過去,未見其人畫藝少進。去年考察俄羅斯,雖然不能感受到物質極大豐富的光鮮,但馬路上來來往往各色人等的氣質和穿著卻透出一種凜然不可近褻的尊嚴。我想,托爾斯泰的小説、普希金的詩歌、列維坦的風景畫以及老柴的音樂,無不是俄羅斯民族史上的“清談”。為了這份自由的有尊嚴的清談,普希金付出生命;托爾斯泰付出全部身家;列維坦窮其一生用畫筆追尋俄羅斯悲壯的民族精神;而老柴的音樂,充滿了俄羅斯大地的風物和情感。

  “清談”滋養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魏晉時期的中國人、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人、十九世紀的俄羅斯人,他們的自信非來自武力的強悍,非來自國庫的富足,乃是一種對現實根本超然的心靈。

 

  五,古典和自然

  在現代競技體育中有接力比賽,而我常常用來比附我們對待古典的態度。前面經過兩棒的傳遞,現在文明之棒將要交到我們的手裏,我們要勿庸置疑地接過來,跑下去並且穩穩傳到下一棒手中。茍有人不願接棒,寧得回到起點重新開始,其情可憫而其行可哂。

  處在今天的世界,一種文化倘過分強調其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不太能夠生存和發展的。大學裏我每年的暑假都留守學校教留學生書畫。其中來自各國的學生也帶來了他們國家的民族意識和文化習俗,有一次,一英國人説到美國文化,一副鄙夷不屑的態度,以為彼美國者,歷史苦短,文化淺薄,無甚足取。而美國人聽到之後,很平靜而很有力地説:請看看他們吃的喝的和穿的,不受美國文化影響已經很難。那今天來講,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正在以空前的規模感受來自中國的影響。世界日益變成一個整體。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累積已經給我們奉獻了永不枯竭的資源,盡可以採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去擷取。對於當代人,“古典”之謂,應當具有這樣的一種視野。

  中國文化發展演進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外來文化不斷孱入、不斷融合、不斷更新的過程。漢末“象教”(佛教道理傳入之前,先有佛像進來)漸漸滲透到中國固有文明的深層。今天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敦煌、雲崗、龍門等地石窟,裏面的形象就是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古中國和更多的湮沒無聞的中小古文明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佛教已經有別於古印度本土的佛教了。它主動結合了中土的文化精粹而生根。在唐宋時期興起的話本(後來小説的雛形)和佛經的故事、古詩詞的吟誦和佛經的唱頌等都有深刻的淵源。

  中國唐代以前的繪畫隨著“遣唐使”傳入日本,今天日本人引為自豪的所謂“大和繪”其實就是中國古代重彩畫的延續。但日本人也不是全然照搬。在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的日本江戶時期,民間興起一種“浮世繪”的版畫樣式,圖繪日本人民的生活場景,從春宮畫、風俗畫到風景畫,一時間達到了空前的水準,乃至於作為包裝紙傳入歐洲,竟然影響了歐洲十九世紀幾乎所有的繪畫大師,“Japanism”(日本主義)大型展覽所彰顯的是日本民族的自豪感。我想:中國明清時期的繪畫也一定為西方人所知,但為什麼就沒有引起一次“中國主義”?帶著這樣的好奇,我深入研討了日本美術發展的過程。

  日本文化經過對中國文化的大規模長時間吸取,很多方面已經融入其血液,哲學思想、文學樣式、藝術手法很多方面都是保留了中國的元素。但我們的女人裹腳他沒有學。

  前述“浮世繪”保留了中國繪畫從魏晉一直到唐代繪畫的基本樣式,但非常強烈地注入現代的審美意趣,比如那種平面分割、設色的整體以及造型手法的自由誇張。在習慣了光影、空間等造型手法的西方人那裏,這樣浪漫、簡潔而又強烈的造型樣式帶給他們的視覺衝擊今天是不難想像的。回顧我們明清時期的人物畫,基本上在延續,在西方人看來,這就是一些學得不太好的老畫。偶有陳老蓮突兀而起,已經帶給後世太多的啟示了。

  在今天的時代,能夠以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為己任,所需要的一個基本素養或者説胸懷,應該是平等對待來自全人類的文化傳統,過分糾纏于哪國哪派,既不容易理清頭緒,同時也容易給學習帶來不便。第一次參觀盧浮宮眼花繚亂的藝術品,西方式對於自然的盡精刻微創造了偉大的文明,但一路看過來我漸漸還是感到視覺疲勞,而那時期最渴望的是能夠看到八大山人醍醐灌頂般的幾根墨線,那種淋漓、通脫和蕭疏,帶給人的不是目不暇接的豐富,而是解粘去縛的頓悟。因之,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寄予了該民族生存發展的智慧和勞動,我們只有去除偏見,真心接納,庶幾可以接近人類文明的高峰。

  自然,比古典更古老的存在。“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大自然的不言大美曾經啟導了我們祖先的文明,古典和自然之間存在一種永恒的關聯,古典來源於自然,自然又激活了古典。自混沌初開至今日乃至於將來,經典的樣式不斷累積下去,大自然也會生生不已地存在下去。愛因斯坦説過:對於大自然而言,哪怕是最微末的部分,我們也只有跟隨而已。這是大智大覺者的感悟和虔誠。

  一切的文化樣式,達到最高妙的境界,無不符合自然的本然規律。説話、寫作、音樂、繪畫、舞蹈、乃至於建築等等,不同的是語言和手法,相同的是對自然感悟的盡情表達。米開朗其羅的壁畫,宏偉壯觀,但不感到鼓努為力,因為時代的好尚和米氏的雄才共同支撐起這樣的鴻篇巨制;八大山人的水墨,震人心魄,同樣是水墨畫的通透和八大的傲岸共同搭建了一個精神的王國;齊白石藝術的恬靜稚趣,得力於他的天真質樸的心靈;傅抱石藝術的恢宏壯闊,源自其恣縱瑰奇的胸襟。茍追隨者不具備這樣的精神,徒具形骸的倣作沒有任何價值。繪畫上最不能講究某某派,因為歷史只承認那唯一的不可複製的創造者。

  我注意到今天的人們喜歡稱“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正日益成為一句時髦的口頭語。殊不知能夠“天人合一”實在是一句極其自負的稱許。那與天合一之人,首要者是有一顆質樸無華的心靈,符合大造自然的律動和規則。不矯情、不造作、不偽飾、不曲扭。“樸素的人最容易接近上帝”,西哲的這句話,簡潔而準確,説出一個樸實的道理。但世俗的人們往往不那麼樸素,他們心存顛倒夢想,不能回歸自己心性的原點。“天人合一”永遠只能是空泛的概念。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澳門”會徽參展方案
· [專稿] 沈敬東雙年策劃之2009
· [專稿] Jan Theuninck
· [專稿] 皮埃爾•希德:謐動
· [專稿] 李日韋,黑月,劉勃麟:化身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