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怎一個清字了得——劉波及其書畫掃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1-16 09:44:1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怎一個清字了得——劉波及其書畫掃描

  梅墨生

 

  如今世界,濁流滾滾。紅塵萬丈,名利翻騰。人心不古,道心幾微。也不奇怪,生存乃第一義,為了生存,今人多是這天下“舍我其誰?”

  於是只有退藏于密,倦飛知還,雖居大都市名利場而蜷伏自樂,“息交以絕遊”(來楚生印文,引陶淵明句),大多時候作一個看客。看得久了,不覺癡思:原來如此!這世界怎一個鬧字了得?

  記不得哪一天哪一地,忽然認識了劉波。相交數語,無婉囀似流螢之語,無徘徊自雄之態,文文秀秀,謙謙和和,從外表到內在怎一個清字了得?

  機緣湊泊,我推薦他可以購室比鄰,於是椽檐相望,比鄰而居。然往來有限,相遇客氣而已。年來又相值,於是過往漸多,竟聲氣以相求,言及藝林時事,孰料互會心而一笑。嗚呼,其清相秀骨中真有股清奇在耶。

  交往一多,於是知劉波確然有與眾不同之處。其所受教育雖為正統學院派——且由本科而碩士而博士,系統地就讀南開名校,而其所日常修習者,卻是傳統文人文化,由詩、書、畫而文、史、哲,浸淫沉湎,日積月累,與濁流時輩分軒輊。其藝師事名家范曾先生,復問詩詞于葉嘉瑩先生,且時受青睞。于津門學界耆宿,若版本目錄學家來新夏等先生,亦或請益。劉波之能清,還有一個原因:他于佛學亦有研摩,常讀經,亦常交遊佛道中人,而其交遊,非若有人之裝點門面。深契其學理,進而作用於人生,自不免於淡然超脫,自不免於抱道自愛,由是有一股清氣在。我以為這是劉波為人為藝為學之本質。有此本,方有其末,乃文乃詩、乃書乃畫、乃行乃藏、乃語乃默,皆不失憑依,據道依仁,遊于藝事,豈無可觀乎?

  當今所謂藝術界,眼花目迷,魚目混珠,良莠不辨,最可嘆者,“劉項原來不讀書”——如今書畫家也多不讀書,什麼詩文,什麼文史哲,什麼金石書法,什麼版本目錄、經史子集、宗教美學等等,與繪畫何干?真是斯文掃地,風斯下矣。所謂畫家,眼界知識十分粗鄙者有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受幾十年來之學院派或新派繪畫教育,近現代不了了,明清傳統更是噫呀哈。曾聞某著名批評家不知“四王”就裏,某著名藝評家擬請馬一浮來聊聊,某名畫家不辨漸江弘仁為一人。如是種種,當代畫品不容樂觀矣。

  而劉波之日用必在讀書,詩文書畫,經史子集,宗教哲學,每以文學為藝術本,以佛學為人生旨。故其藝術,自有一種清氣汩汩沒沒發乎毫素間,我不奇怪也。

  一日,劉波説他為雍和宮活佛嘉木樣•圖布丹畫像畢,有一個小型揭幕禮,可一見活佛。我借機前往,乃睹劉波寫實之妙,真傳神佳作!而謁活佛,殊有德相莊嚴,此中深緣,劉波殊勝。我見畫緣題名之篆字,精勁瘦硬,文氣盎然,當即盛讚有傅公抱石題畫篆書之概,可見劉波于書法用功之深湛矣。

  又一日,劉波過寒舍,不知不覺間談及國學大師馬一浮,談及哲學家熊十力,欽佩之情溢於言表,可見其博涉所好。我嘗言:人生之藝術,必以人生為旨歸,否則,所謂藝術必淺泛無根。藝術家當究竟于生命之價值思考,“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乃“成一家之言”——此言之為藝術,復能反作用於人生,否則,藝術無關乎生命之宏旨,則商品、則工藝、則點綴、則無關乎痛癢之物矣。然此沉重之擔荷,不必非以哲學宗教之沉重,或出之以風花雪月,而以風花雪月而見生命之大感動、大哀惋、大欣慨為是。故劉波之讀經,非欲以成仙成聖,必欲以滋養啟迪藝術之完滿圓融也。

  移之以視劉波畫作,多古人衣冠,每見古典題材,不以時髦為尚,尤不期期以“現代”為目的,不時之作也。然古人面目,可以澆今人塊壘,古典題材,可以見時空不隔之永恒,優悠之士子仕女,嘯傲林下之高人逸士,羅漢、美女、皆象徵之符號,其所寓意,正如王羲之所謂:“因寄所托”而已。當此西風東漸,西風日烈之世,如此古意,鮮如鱗鳳,不可多覯矣。我嘗言,“現代”若無“古典”一維之牽扯,人類將不知奔向何所。“新意”與“古意”必相維繫,相反相成,乃見藝術之聖域,否則,逐新獵奇之繪畫,將置古雅、典雅、文雅于烏有,於是傳統文化亡。傳統文化之亡,必有非我族類者額首相慶,其可喜抑或可悲乎不待言矣。

  細觀劉波之作,循乃師而上追傅抱石、張大千,進而漸入元明人庭院,其所吸納者,如李成郭熙之古木,如老蓮張渥之襟袖,如唐寅周昉之開臉,如傅氏之松竹,如南田之荷蓮,清秀娟靜,古雅平和,迥異時風。我不欲阿諛劉波已成獨響,我欲言劉波妙在清秀,能在獨追古意而與時流異。而其門楣自開,卓然獨立,成其廣大,正必待以時日,期以大器晚成可也。

  劉波之畫,長于用線,功力精微,能于敷色,色韻淡雅,精密實寫,秀骨清相,令人矜躁俱平,以為難能可貴。“匪神之靈,匪機之微,如將白雲,清風與歸”(《詩品》句),我獻言所望者,於此清中積一厚字,則大善哉。

  (梅墨生,中國國家畫院理論部副主任,批評家、書法家、畫家)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春曉——青年藝術家群展
· [專稿] “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澳門”會徽參展方案
· [專稿] 沈敬東雙年策劃之2009
· [專稿] Jan Theuninck
· [專稿] 皮埃爾•希德:謐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