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濤,青年藝術家,四川重慶人,現工作于四川綿陽。
康海濤以寧靜、孤遠、神秘的夜景系列在青年藝術家中獨樹一幟,他的夜景看似自然景觀的描述,實質上已經具有某種精神影像的價值。而他一直沒有中斷的抽象性作品也日趨成熟,酣暢淋漓的書寫性和神秘感是筆者的直觀感受。兩系列的面貌雖迥異,但在內在的精神性、及繪畫的非預判性和直覺力等有著緊密的聯繫。兩個系列互為補充構成了他完整的藝術表述。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反映了中國青年藝術家已經從早年的標簽性的束縛中走出,在藝術的深度和自由表達性上有了更大突破。康海濤是一個勤奮的藝術家更是一位思索型的藝術家,在四川偏安一隅的角落裏反而比大都市藝術家多了一份冷靜與專注。藝術中國記者對康海濤做了獨家專訪,康海濤深入闡述了自己藝術的心得體會與感悟。
藝術中國:你的“夜色”系列很真實,傳達出很多人內心隱秘的感受。
康海濤:每個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選擇“夜色”題材的繪畫也是自己這個階段的一種表達方式。很難説清作品裏面明確表達了什麼內容,它可能更多的是一個人多方面感覺的複合體。這些畫的産生是依靠直覺而不是思想,所以給人的感覺更加整體而充滿神秘感。我在上學時就喜歡在夜晚的樹林中漫步,在無目的的漫遊中我感覺虛空的夜色比白天有更多的色彩,夜晚樹林中那種瀰漫、轉瞬即逝的光斑在黑暗中總顯得神秘莫測,在回味中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表達慾望。現在我還用各種顏色去表達夜晚中那些如幻影般的感受但還無法完美的呈現出來。
藝術中國:在創作構思時是否刻意構思還是隨機選擇?
康海濤:一開始並沒有想過具體去畫哪一個場景,好多圖像都是晚上用相機偶然捕捉到的,之後又會從拍的圖片中選出最感興趣的圖像,有時候會組合、拼貼,有時候就是隨手選出一張,沒有刻意地去設定,去構圖,大多是靠直覺把想畫的部分提煉出來。包括後來的小畫,也是拿著紙隨意塗抹,無中生有。
藝術中國:你曾經談到中國的積墨法對你繪畫的影響,這個過程是怎樣的?
康海濤:學生時代第一次接觸到龔賢,就被他的積墨法鎮住了。感覺與我現在表現的題材可能會有關聯,於是就用這種方式試著畫了幾張,那種凝重的效果很快就找到了,當時就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只是用這樣的方法去描繪有很多細節的場景非常困難,因為要反覆重疊幾十上百遍, 這個過程很累。後來堅持下去是因為從這種方法裏面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表達狀態,不過分追求細節,捕捉畫面整體的意象,將之表達出來,這樣也使繪畫狀態和自己的性格更加接近。
藝術中國:夜晚的光線比白天更細膩,層次也更豐富、微妙,表現起來也會更難,你是怎樣去表現的呢?
康海濤:説實話,真想晚上出去“寫生”,因為寫生能觀察到非常微妙的細節和層次。晚上你在有光的地方去觀察樹,你能感覺到樹葉細膩、豐富的層次變化,非常美。但確實沒有辦法,這也是自己繪畫中遺憾的地方。現在更多的是依賴圖片,不過圖片也有它的特點和不可取代的地方。將這些特點結合自己對夜晚真實的感受,再加上筆觸的反覆重疊就有了現在的繪畫。這些看上去細膩、豐富的細節也只是表像,最重要的是在塑造的過程中你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覺,保持你感覺的敏銳,保持對整個畫面氣場和氛圍的控制。像裏希特的作品感覺更有哲學韻味在裏面,他提供了一個大範圍的思維方式,觀念性的東西,他模糊了我們看事物的唯一性。我還是從生活當中提煉出一個具體的場景,賦予它一種意念,讓它帶有靈性,把它的神秘性畫出來。
藝術中國:你有沒有嘗試過古典油畫的罩染方式?
康海濤:那種方式太慢,油畫材料畫夜晚題材過分局限,顏料也不夠透明。用丙烯半天就能畫上許多遍,還很通透。而且丙烯顏料穩定性好,乾濕效果差別不大。它的不足之處是缺少油畫的厚重感和層次感。所以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畫,才能把那種既厚重又微妙的感覺表達出來。
藝術中國:在畫夜晚樹林較為複雜題材時,中間是否會出現遲滯狀態,你會怎樣克服?
康海濤:有時候畫的時間太久,不僅沒有感覺,人還會變得非常痛苦。創作的過程有時候會和自己的性格相違背,一直保持做一件事情,不但不會安靜,而且會變得煩燥不安。你必須不斷地去調整你的狀態,有時候甚至需要非常強大的意志力。但是每當在這種狀態裏面完成一張作品的時候,你又會覺得出來的東西就會特別厚重。這就好像正在救起一個快要掉下懸崖的人,你必須竭盡全力不能松手,這是在挑戰你的耐力和意志力。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教堂有神聖感,因為你進去之後會覺得那個亮光始終很遠,要經歷很長的黑暗才能出去,在這個掙扎的過程中會獲得力量感。當經歷過這種積澱之後,你會發現,所有的炫技不會再有了,艱辛的經歷産生了厚重的感覺。這也是我堅持畫夜晚的原因。一筆一畫的反覆疊加中,技術已經完全消融在作品裏面,獲得的圖像不再是簡單的模倣,而是一個重新塑造出來的現實與非現實之間的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