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藝術中國 | 時間:2019-01-17 09:42:19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讀書>

 ◎ 災區今後的復興無疑會面臨重重困難,用五年或十年短暫的時間重建起安全美麗的街道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這裡一定存在著與東京那樣現代都市隔岸相望的未來街道的雛形。大地震仿佛用慘痛的代價告訴我們,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的模型並非是東京,而是存在於東北這片土地上。因為,對自然和人類失去信賴的地方,不可能成為寄託人類未來之地。 

◎ 我們若觀察日本古代的木質建築就會發現,屋頂的造型很有講究。也就是説,屋頂的形狀往往決定著整個建築的特徵。並且無論是農村的房屋抑或寺廟,那些看起來呈直線的屋頂,實則都是通過巧妙的曲線構成,柔和地融于大自然之中。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既然身邊有著電腦這一新型工具,我們就應當充分利用它來創造出更加親近自然的新型幾何學建築。 

◎ 換而言之,怎樣的建築才能真正得到當地人們的理解呢。如今想來,從地震災害發生之後開始的“大眾之家”這一小項目當中,我似乎發現了一些端倪。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同當地人們攜手,共同思考、共同行動。而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去打破迄今為止一直固守的“建築”這一框架,從零開始重新審視問題。 

◎ 人類曾自以為,遵循近代合理主義思想設計而成的現代建築,能夠戰勝自然。然而其結果,卻使得建築失去了原本擁有的地域性與歷史性,導致了世界的同質化。此刻我們所考慮的,是必須構思出尊重自然、親近自然的建築,創造“為此地而生的建築”。

《建築,從那一天開始》

目錄

前言

精彩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