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Ⅰ
▼第一章 始於那一天的“建築”
002 地震發生當日之事
009 從災區看到的光明
011 身為建築師能夠做些什麼?
011 決定災後重建的基本立足點
019 海嘯與核泄漏事故兩種對比鮮明的災害
020 建築與安全性
▼第二章 釜石復興項目
024 同釜石之緣
025 傾聽居民的心聲
026 我們想同昔日夥伴重回故地朝夕相伴
028 缺乏實際性的復興規劃
030 貼合地域特點的集體住宅提案
032 “人字形木屋頂結構式”集體住宅
035 復蘇商業街的嘗試
037 防洪堤上的露天橄欖球場
▼第三章 心靈寄居之所“大眾之家”
042 “大眾之家”項目
045 傾聽生活在臨時住房中人們的心聲
046 心連心的建築
050 “建造”與“居住”的一致性
052 “ 大眾之家”從這裡延續
055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與陸前高田的“大眾之家”
▼第四章 關於“伊東建築塾”
062 創建建築塾
062 建造“格林格林綠化館”的經歷
065 在建築塾中教授什麼?
069 學術建築教育中的“概念”是什麼?
070 游離于現實社會之外的建築教育
071 擁有社會意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 我走過的路
074 學生時代的事
076 啟蒙導師菊竹清訓
079 首次接觸海外的現代建築
082 對大阪世博會的質疑
083 反映著時代閉塞感的建築
085 向擁有社會性建築的轉變
088 泡沫時期在東京構思的“形象式建築”
092 公共建築處女作
094 欲打破公共建築擁有的權威性
095 仙臺媒體中心
097 存在於空間感覺中最底層之物
099 讓建築親近自然
101 重新思考內與外的關係
105 打破建築的模式性
▼第六章 對於今後建築的思考
110 日本社會中的建築師
112 被社會型項目敬而遠之的建築師
113 突破批判性的難度
114 改變建築師與社會間的關係需要什麼?
115 對日本客戶的期望
117 通過住宅建築嶄露頭角的日本青年建築師
119 從世界資本主義中尋求希望的孤島
120 資本主義與建築
121 作為饋贈之物的建築
122 非藝術型建築的存在方式
123 建築應當如何同自然相處?
128 建築同科學技術的新關係
129 朝向新型建築原理出發
▼後記
132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