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自有其語

藝術中國 | 時間:2016-07-18 10:34:39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讀書>

文/夏輝璘

1、畢業前選擇書這種語言來説點什麼

    大四做畢業設計,學了四年的視覺傳達設計,選擇什麼樣的方式來説出自己想説的話?通過什麼樣的視覺媒介進行傳達?我選擇書,它由冊頁裝訂而成、承載資訊內容、目及手觸可感,有其獨特的語境,又充滿各種未知的可能性......因此有幸在王紅衛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的創作,同時也慢慢的從老師那裏收穫許多專業知識上、生活態度上的體悟。第一次和老師討論畢設選題是在王老師工作室,從學校一路向東,工作室雖居鬧市,卻鬧中取靜,屋前綠樹掩映,屋後小院花團錦簇,果樹、魚兒......鬧市中竟有幾分田園味道。工作室山哥細心地給我們初到的這幾個小同學每人倒上一杯茶,平心靜氣的來聊聊畢業設計。畢業設計的創作過程就活像孕育一個生命,最開始於無形中生出一點點的想法,想法和想法之間互相掐架,最後留下來的想法成為原點,由它繼續生發長大,雛形初現,扶正道路,枝繁葉茂。

    書籍設計是閱讀的設計,在作者和讀者中間架起一座橋梁。我的畢業設計中,自己既是作者又是書籍設計者,説什麼和怎麼説都由自己決定,自由度較尋常做設計來説大了許多,也在主題選擇和內容編輯上增加了難度。在確定做《北京城市年輪》這個主題後,由感性出發的主題需要大量的資訊內容來支撐,上網蒐集北京不同時代評選出來的十大建築,到圖書館翻查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特點,實地去拍幾十個建築的實景照片,為了能將時代年輪的概念體現的更立體化,特地去圖書館掃描建國以來與這些建築相關的老報紙......資料根據需求一點一點地積累,積累過程中書籍設計的方案也逐漸成型,形式由內容中生長出來。一次次的與老師討論設計方案、製作工藝、展示方式,討論過程中有些不成熟但有意思的想法被點出來繼續完善,不切實際或離題甚遠的主意則被丟進垃圾桶。一個想法逐漸長成一個作品,自己想説的話在裏面,以書籍自身獨特的語言與看到它的人進行交流。

2、與書為友好生活才有好設計

    畢業前,去王老師工作室心情總是複雜的,盼著和老師聊聊設計進展,同時又惴惴不安的擔心想法會不會被無情斃掉。畢業後,也許是經過了一次畢業設計的洗禮,連人都長大了些,再去王老師工作室也變得像回家似的,總能從那再獲得些溫暖和鼓勵。在王老師的小院兒裏有幸見過許多令人尊敬的老先生,這小院變成了自然課堂,老先生就做在自己對面,像家里長輩一樣慢慢地講述。印象最深的是中央工藝美院的老院長常沙娜老師,常老師編著的《敦煌圖案集》、《常沙娜人生回憶》交與王老師來設計,這兩本書都與敦煌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繫。

    2013年夏天,恰巧常老師與學生要再赴敦煌,王老師帶我同往,跟隨常老師去一睹敦煌真貌。在敦煌的幾天中,天氣炎熱,我們隨著常老師從洞外酷熱的陽光裏一遍又一遍的進入洞窟的蔭涼裏,常老師邊看邊給我們講故事,父親的、自己的、壁畫裏的......看到57窟的“美女佛”不如往昔光亮細緻時,常老師説:“她和我一樣都變老了!”我們在身邊聽著不禁為之動容。看到壁畫裏一頭寥寥幾筆生動線描出來的牛,常老師拿出速寫本臨摹起來,又為敦煌繪畫的動物集做準備了......從敦煌回來,協助王老師設計《常沙娜人生回憶》,有了這一趟跟隨常老師的敦煌行,再看書中文字和照片的感受自然和之前大不相同,設計起來時常觸動在莫高窟時的回憶。

    陳漢民老師也是王老師小院兒的常客,陳老師一直關心美院視傳係的設計教育,從中國工藝美術學院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從裝潢係到視覺傳達係,名稱變了,觀念發展了,但是老先生身上對於設計投入和認真的態度不變,這樣的言傳身教也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就像陳老師送王老師工作室的那幅“經典設計源於經典意識”,設計離不開生活體驗,我想,好的設計師大概也都是好的生活家。

    王老師在工作之餘常帶我們出門,近的比如去奧體公園健步走,遠的則去過青海甘肅、福建等等。出門好處多多,老師喜歡攝影,帶上相機,到另一片天地裏去觀看、感受,視野打開,同時也觸發靈感、積累素材。等再回到工作室裏做起設計來,在廣闊天地中得來的感受和靈感凝聚于筆下設計,設計和生活便不在是分離而單獨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觸發和支撐,這也是我理想中的狀態。

    書籍設計是一個搭橋的工作,讀者和作者通過這座橋梁進行交流。書籍設計者得是會用視覺講故事的人,準確又有趣的進行視覺翻譯,讓閱讀變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意義,尤其是在資訊碎片化、閱讀電子化的當下。我相信,閱讀總會發展出一些有價值的回歸。每設計一本書都像多交一位好朋友,作者、編輯各有所長,在王老師的小院兒喝茶、看書、做書,以書會友,學生好生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