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藝術中國 | 時間:2016-04-12 15:42:36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讀書>

博物館的功能便是通過文物來講述歷史。二百五十多年以來,大英博物館一直致力於收集全球文物,因此,如果想用物品來講述世界歷史,這裡會是個不錯的起點。事實上,你也可以説這正是大英博物館自一七五三年國會宣佈建館,並提出“包羅萬象”與“免費向所有人開放”的宗旨以來,一直想要做出的嘗試。本書是BBC廣播四台于二○一○年播出的系列節目的合集,同時也是最新的一次對博物館自成立以來的活動及未來嘗試的復述。

廣播四台的負責人馬克•達馬澤為《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制定了簡單的講述規則。先由BBC和大英博物館的同事們從博物館選出一百件藏品,範圍從大約二百萬年前人類起源直至今日。這些物品應盡可能公平地選自全球不同地區,盡可能多方面地展現那些已被證明切實可行的人類經驗,並讓我們了解各個社會的全貌,而非只著眼于權貴階層。因此,它們必須在收錄偉大藝術品的同時也包含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於節目每週播出五次,我們也把這些文物分成五個一組,關注不同的時間段在全球各地所發生的故事:用五件文物分別展現某一時間點上的五種景象。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BBC的廣播也覆蓋各國,因此,我們邀請了各地的專家和評論員加入我們的節目。當然,我們能表現的僅僅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但仍希望它是一部整個世界都參與其中的歷史。(由於版權及其他原因,本書引用的嘉賓評論均按錄音實錄。)

顯而易見,這一項目從很多方面來看都堪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中之一更是引起了尤為熱烈的爭論。這是一個廣播節目,而非電視節目。聽眾們無法看到文物本身,只能憑藉想像。一開始,我發現習慣於近距離審視文物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對這一情況心存疑慮,但BBC的同仁們十分自信。他們認為,想像是一種特殊的欣賞方式,聽眾能對文物自發地展開討論,從而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歷史。至於那些需要一睹文物真容而又無法親臨大英博物館的聽眾,在整個二○一○年,“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網站上會陳列出所有這些文物的圖片,而如今,它們又以精美插圖的形式收錄在這本書中。

尼爾•麥格雷戈

2010年9月

《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媒體評論

編輯推薦

導言:來自過去的訊息

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