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産階層怎樣進入藝術品市場(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17 14:34:58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

中産階層案例

張海鼎職業:律師

收藏方向:紫砂壺和端硯

投入資金:100萬元

入行:

我從1995年就開始收藏紫砂壺了,因為當時在無錫上大學,大學同學玩紫砂壺的很多。當時覺得紫砂壺還不錯,挺好看的,我就也參與到了收藏紫砂壺的行列了。現在我收藏的紫砂壺大概三四百把,大部分以名家的壺為主,像呂堯臣、華建、譚泉海,等等,比較遺憾的是何道洪的壺還沒有。隨著收藏時間的增長,我現在對紫砂壺的理解可能負面的更多一些。目前熱衷於對端硯的收藏,也是好朋友把我帶到這個圈子的,他幫我介紹了一些端硯大師,讓我走了很多捷徑,收穫挺多的。

趣聞: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買一些回流壺。中國的紫砂壺最早是由台灣、香港那邊炒起來的。文革時期的紫砂開始做花盆等實用器了。剛改革開放那會兒,香港人和台灣人有機會回大陸,經常尋找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聯的工藝品。當時應該是80年代末,他們找到了宜興,在那裏買了一些工藝品大師製作的壺,其中也包括顧景舟、蔣蓉的壺。但是他們也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找了一些當地的工手複製了好多相同類型的壺。有可能買一把顧景舟的壺複製出五把一起拿回香港和台灣,如今又把複製品回流到大陸。畢竟已經過去二三十年了,好多大師都不在世了,很難去鑒定這些壺的真和偽,而從外觀上看泥又幾乎都是一樣的。所以,我提醒剛入門的藏家買這類壺的時候要謹慎。我覺得這也是目前收藏紫砂壺比較有趣的一件事。

感悟:

對於紫砂的真假辨別起來還不是很難。紫砂的品種很多,現在大家都號稱原礦紫砂,其實真正的清水泥顏色是很難看的。紫砂泥之所以豐富,是因為加了很多拼配的工藝方法,讓泥更漂亮了。之前有紫砂封礦、原料枯竭等説法,也是不太準確的。儘管礦封了,但是每個工手裏面的泥和礦做幾輩子都用不完。尤其名家,存的泥都是以噸計的。新入行的工手確實沒泥,想要做壺肯定要買泥,而泥的成本在紫砂壺整個的成本裏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對泥的判斷,不用去太深入地研究。到底是哪個礦的、是機器磨出來的、成土的,有沒有加化學原料等很複雜,大家也沒必要去判斷。現在我們買到的紫砂泥也都是拼配的,不用太深入地追究泥的問題。

選擇標準:

玩壺的人通常流行一句話:“看壺不看人。”這種説法在今天看來是一種不成立的説法。目前我是只看人,不看壺。除非大師自己比較有特色很難讓人模倣,否則一把壺做成一樣的是完全做得出來的。我比較喜歡方壺,一部分壺從名家手裏購得,還有一部分是很早以前是從外面收的。這就看自己的渠道了。買得多,上當的時候也是有的,積累的經驗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哪些壺是倣的。我之前也經歷過“看壺不看人”的階段,當時也收了一些壺,現在看起來也還不錯。例如秦志榮幾百元一把的壺我也收過好多,現在也七八萬元一把了。大師做的壺也有好壞之分。我之前上當或是不好的經歷都是因為那時沒什麼錢,能有把大師的壺在手就覺得特興奮,所以不管壺好壞,只要是大師的真品,就出手購得。現在我手裏就有好多這樣的壺,但它們其實賣不上什麼價錢。

收藏硯臺,我的收藏標準就是一定要在高手和名家手裏買。硯臺的石品好不好對硯臺的價值來講太關鍵了。我這個收藏硯臺四五年的人,對於硯臺石品還是很難辨別出好壞。一個簡便的方法就是找名家去買,名家不會用太差的石材來雕刻的。目前中産階層收藏比較高檔的的端硯大概都在幾十萬左右,七八十萬元的就是很不錯的。我覺得中産階層是可以奔著大師去的,例如,程振良、 程文。

出貨:紫砂壺我最近兩年沒有再買進了,因為我覺得是該賣的時候了,再不賣就賣不出去了。現在紫砂壺的行情還是不錯的,手裏有的該出手了。如果把紫砂壺當作商品,我覺得紫砂壺的價格是會跌的。在我的理解中,中國人喜歡紫砂壺完全是因為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太差。現在做紫砂壺的工手都是傳統的,沒有創新,類似于中醫的祖傳秘方,這只能讓紫砂壺藝術越來越萎縮。另外,我很少把東西拿到拍賣會上賣,我們有一個固定的圈子,相互轉來轉去,最終留在手裏的都是自己相對喜歡的。

困惑:

儘量別自己一點一滴地摸索(包括紫砂壺和端硯),最好找些專業的人帶著做。收藏過程中走的彎路越多,損失越大,還是挺讓人心疼的,不過,找到真心帶著入門的專業人士也是挺難的。

50萬元~100萬元的資産配置:

目前,我覺得買端硯比紫砂壺值,因為收藏紫砂壺要注意的事情太多,而端硯每塊硯臺都是不同的。硯臺的材質是天然的,也不會出現完全相同的。端硯的一個特點就是需要雕刻師根據石材的形狀和花紋來設計雕刻,所以我認為它的藝術成分會高一些。買端硯,我首選黎坑、老坑的。我覺得100萬元能夠買到很不錯的,收藏的價值也挺高的。

(文/本刊記者 楊艷麗)

下一頁簡介上一頁春秋玉器上的龍首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七十四
· 究竟誰收藏了“圓明園”
· 幕後英雄 誰與爭鋒 ——縱觀中國書法拍賣市場的激流勇進
· 遺失的收藏樂趣
· 藝術洋貨,內地市場吃的下嗎?
· 春秋玉器上的龍首紋
· 中産階層怎樣進入藝術品市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