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絕地之音——解讀韓中人“呼喚式”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25 12:39:46 | 出版社: 《亞洲藝術》雜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藝術的發展也遵循著自身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的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西方藝術也逐漸由希臘羅馬等古典藝術形式轉換為表現主義等現代藝術形式。因此,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國藝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藝術。包括韓中人在內的中國現代藝術家群體以表現內心的主觀情感為主,追求藝術本體,立足精神本位,關注社會發展、文化變遷。不再拘泥于繪畫材料、繪畫形式的束縛,轉而追求一種隨心所欲的創作模式,猶如莊子所謂“逍遙之態”。徐復觀認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根源便來源於莊子所言之“道”,即只有當藝術家處於逍遙的狀態時,才可達到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卡西勒在《藝術哲學的經驗》中也認為:“藝術是對自由的表明,對自由的確認。藝術是從有限的黑暗世界與不可解中的解放。”由此可見,創作的逍遙和自由是成就一件藝術作品的關鍵。

在韓中人的創作過程中,情緒成為藝術創作的支配力量,使其手中的線條由情動而形動,肆意揮發,從而創造出“意從興發,手自心運”的藝術作品。韓中人的好友張方白曾笑談:“老韓的畫看起來很快,然而他醞釀的時間卻很長,他時常跟我説‘我在運氣’。”觀賞韓中人的畫作的確如此,他的每一筆勾勒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將抽象的表現方法與強大的情感力量相融合,採用加速賽跑的方式,將顏料揮灑于畫布上。將“勢”的效力在“氣”的解放中毫無保留的釋放出來,將具體明確的情感通過抽象的線條無所顧忌的表現出來。

也許正是因為韓中人藝術表現形式的抽象化使得他的藝術作品被劃分為“現代藝術”,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始終以“現代”觀念為主旨。精神上堅持“現代”取向,在藝術歷史的洞察中奠立自己的藝術坐標;藝術形式上從“現代”出發,打破了中國傳統繪畫技巧之局限,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再以涓涓細流式的藝術感染人,而是用火山爆髮式的藝術震撼人。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欲的橫流,人們的心靈也漸漸鈍化、麻木,需要的正是這種“絕地之音”。

可能有人認為現代藝術家的腦中都是一片天馬行空,表現在畫面上即是錯綜複雜的線條與絢麗奪目的色彩的融合,然而韓中人的藝術創作可以給人一種明顯的規律性。首先用不同的色塊開拓空間,再以不同的線條打開橫向的空間,最終與縱向空間的開拓形成一個立體的多維空間。他的每一筆勾畫塗抹都蘊含著強烈的情感。韓中人試圖通過繪畫重新構建一個“第二自然”,使人們提前感受到“鋼鐵般的世界”是怎樣的冰冷、孤獨和絕望。從而提醒人們進行反思,人類怎樣來調解這種城市和自然的關係?人們由如何來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間,是這樣無節制地掠奪自然資源還是怎樣能夠生存更好,我們還能為後人留下些什麼?

韓中人的藝術作品的意義也正是在於它向人們提出了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猶如山谷中的呼喚,深深地震顫著處於鬧市之中的人們。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提出“為人生而藝術”的宗旨。如今的“現代藝術”當然也不例外,藝術最終還是要為社會服務、為人生服務才具有其意義。

1  2  


下一頁經驗的博弈——關於馮均雄近五年作品的解讀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亞洲藝術》第一期
· 絕地之音——解讀韓中人“呼喚式”藝術
· 經驗的博弈——關於馮均雄近五年作品的解讀
· 謝艾格:藝術中的名實
· 黑暗時代的骷髏:楊鍇繪畫中的死亡救贖
· 繪畫就是我生活的狀態——楊培江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