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解構• 重構• 王廣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2 14:19:43 | 出版社: 藝術中國

 

《溫度計》裝置 局部

 

 

《冷戰美學》 裝置

 

 

《後古典系列——大悲愛的復歸 Post Classic The Return of Tragic Love》

 

第二部分:關於“自在之物:烏托邦、波普與個人神學回顧展”

    記者:“自在之物”展覽中,在展覽第一部分的入口處有一把穀物皮,灑在深色的地毯上,與展覽第四章節中的大型裝置《自在之物》(如同倉庫一般的空間,其中瀰漫著糧食和麻袋的味道)形成了呼應。不知道這個細節的安排是有何用意?

    王:這完全是一種偶然性。觀看展覽的人不經意將穀物帶到了地毯上。這反倒讓“ 自在之物” 具有了

“無所不在”的感覺。

    記者:在《後古典》系列作品中,您將西方名作作為對話的對象,挪用了經典作品中的構圖、色調,但是略去了人的面部造型,仿佛人物都背超觀眾, 後腦勺部分的頭髮被從中間“一分為二”的分開,而且人體形態明顯帶有幾何感。能談談您這種造型語言的來源以及用意麼?

    王:《後古典》系列中, 我選擇了藝術史中經典的圖式。我用塞尚有關“球體、圓柱體是造型的本質”的觀念來處理這些經典。我以為在這些藝術史的經典中,前輩藝術家呈現了“第一次神性”,而我用“圖式修正”的方法呈現了“第二次神性”。

    記者:在《萬寶路》、《派克筆》、《紅色娘子軍》等大批判作品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數字編號,好像用印章打上去的效果,這個細節中蘊藏著怎樣的資訊暗示? 這與《被工業快幹漆覆蓋的名畫》、《後古典》等作品中出現的字母有著怎樣的關係?

    王: 所有作品中的字母與號碼都沒有任何含義。我想做的是,通過這些字母與號碼的無意義性來終止人們的審美判斷。

    記者:大型裝置《自在之物》中,鼓鼓的麻袋包排山倒海地擺在展廳的周圍,展覽現場充斥的味道喚起人們對於糧倉、公社、集體等記憶。請問您如何理解“自在之物”,這與康得的“物自體”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作品的媒介與名稱之間有著怎樣的對應關係?

    王: 你對“ 自在之物”的感受是我所希望的。至於我的作品與康得哲學中那個偉大的概念的關係,我只能説我用我們日常的感官材料,通過“藝術的方式來”來呈現它所具有的一種超驗的感覺。

1  2  


下一頁歸復上一頁品物流形——本土文化與世界審美之間的素心妙悟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生活快報》122期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四教授中國畫作品展
· 品物流形——本土文化與世界審美之間的素心妙悟
· 解構• 重構• 王廣義
· 歸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