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挖掘2012年秋拍市場中的未來明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26 11:06:58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黑膠老唱片、全形拓片,文人收藏新門類

黑膠老唱片在中國出現與發展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1897年,也就是愛迪生發明唱片後僅20年,第一台圓柱形蠟筒唱機(當時叫留聲機)就在我國上海的洋行裏首次出現,大約20世紀初時,圓片唱片和唱機也輸入了我國,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洋行裏出售。1908年東方百代唱片公司成立,1917年,孫中山先生邀請日本人鏗尾慶三來滬創建大中華唱片廠。自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唱片成為了承載東方文化的一種新的載體。

作為首次在國內出現的黑膠老唱片拍賣,華辰拍賣董事長甘學軍在《百年留聲——20世紀唱片》專場中寫道,“今天,當我們看到這些集結待售的老唱片,重新回味仍然存留在那黑色紋理中的聲音,好像邂逅了一個多年未聽人提起而淡忘的老朋友,又好像遇見了一位曾經朝夕相處而又悄然離去的古人,資訊和愴然交集!”

《百年留聲——20世紀唱片》是今年華辰拍賣在繼影像、西畫、蘇繡後的再次創新,作為此類拍品的首場專拍,已于10月30日下午結束的《百年留聲——20世紀唱片》專場取得34.2萬元成交額和52.5%成交率的不錯表現。本就抱著“試水”這一新生領域的華辰而言,這一結果拍賣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已經超出預期。據華辰拍賣劉坤介紹,“本次的唱片拍賣本屬偶然,由於是無心插柳,再加上準備時間較為倉促,對於這樣的結果已經是非常滿意了。因為畢竟目前的唱片收藏市場相對較小,關注度也很低,一些唱片的收藏者也只是停留在個人愛好層面,少有系統性的藏家。但即便如此,我們依舊對於唱片市場保有信心。”

作為首場拍賣,摸索與嘗試在所難免,而在“試水”的情況之下卻也對國內的唱片收藏市場有了初步的認知。例如在本次華辰拍賣中,中國最早的一批唱片和一些戲曲名家和老牌歌星的唱片都很受關注,其中手刻片(共3張)拍出34500元人民幣,《洋人大笑》以34500元人民幣成交,梅蘭芳、譚鑫培、余叔岩等名角京劇唱片(共10張)最後的成交價是28750元人民幣,涵蓋鄧麗君本人主要作品的唱片集(共20張)以28750元人民幣成交,而周璇、吳鶯音、李香蘭等人在內的六大歌星唱片集(共22張)則以46000元人民幣成交。這些都説明瞭這些老唱片即便是在今天也依舊具備著較高的收藏價值,而這也如同甘學軍所言:“老唱片和老唱片一樣,是華辰對於中國藝術發展歷史進行發掘的一個小的成果,也是對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進行開發的一個小的實驗。這是一個很小的生意,但這應當不是一個小的事情。”

與黑膠老唱片的專場拍賣待遇不同,當前已經少有人會的全形拓片卻已是一件難求。據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部文物研究室主任賈文忠先生介紹,“現在的青銅器全形拓已經轉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除始於清末,民國時期也曾盛極一時,但在解放之後就已經很少有人會了。”全形拓,又稱立體拓、器物拓、圖形拓。是一種以墨拓技法完成,要求拓技者具備熟悉素描、繪畫、裱拓、剪紙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的一種特殊技藝。

金石學發展到民國時到達頂峰,當時最有學問的人都在研究青銅器,由於照相技術在當時還未普及,人們想窺見到一件別人收藏的青銅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而青銅器全形拓的出現則滿足了廣大金石愛好者的需求。民國時陳介祺厚資求工拓為最精,後來周希丁精心鑽研拓亦精妙,並廣傳其法,傅大卣為其門徒,當代賈文忠即是傅大卣的徒弟。作為青銅器全形拓當代傳人的賈文忠介紹稱,“青銅器全形拓之所以到現在已經變得很稀少,一方面的原因在於工藝的特殊性,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則在於青銅器的國有化,一般人即便能夠接觸到此類技藝也很難接觸到那些好的青銅器文物。”

作為金石世家,賈文忠接觸青銅器文物的機會自不在少數,且常年的青銅器鑒定、修復工作也為進行全形拓創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據賈文忠介紹,“現在每年我都會選一件青銅器全形拓的作品到拍賣公司上拍,但市場的反應不是很強烈,雖然每件作品都能成交,但價格卻也不是很高。目前國內藝術品的收藏市場依舊是以一些清末或者民國時期的全形拓為主,現當代部分的全形拓由於數量比較少,關注度也相對較低,價格不高也實屬正常,但隨著早期拓片市場相對固定,流通量也必定會有所下降,現當代部分的全形拓還是具備很好的收藏空間和前景。”

洼地一直存在,就看誰先出手

自從國內出現藝術品拍賣市場以來,藝術品的收藏熱潮就從未停止過。以藝術品拍賣為主要收藏途徑的內地藝術品收藏也在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收藏熱潮而變化,從最初的傳統書畫、古董瓷器到早期油畫和中國當代藝術,內地藏家的收藏門類也在各種收藏熱潮的推動之下變得更為廣泛。但毫無例外的是,很少有藏家能夠真正在尚未形成熱鬧收藏之初就果斷下手建倉。尤其是在今天,藝術品市場逐漸被資本所壟斷而形成的借收藏而投資,以投資藝術品為換取利益的方式與手段之後,那些真正敢為人先而收藏的群體也就變得越來越少。

2012年,一個被公認的國內藝術品交易市場的調整年份,資本的退出,市場的低迷,這一切都將原本的收藏熱潮從書畫板塊開始轉移。香港蘇富比的秋拍已經給出了信號,而在隨後進行的中國嘉德香港與內地的秋拍當中,此類信號也從香港開始蔓延至內地拍賣市場,書畫過億元的拍品已經難覓其蹤,而當代藝術更是集體遭遇“滑鐵盧”。內地拍賣市場在剛剛進入“億元時代”不久即遭遇到如此打擊,雖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但當事情真的發展到這一步時,依舊有很多人難以接受,尤其是那些單純依靠拍賣指南而走進拍場的所謂藏家。一位業內人士在中國嘉德秋拍結束後的藏家聚餐上發出了這樣一條資訊,“ 嘉德油畫拍賣後一幫藏家聚餐。其中一位兄弟開始一聲不吭喝悶酒。最後喝多了,開始大罵。他聲稱,都是因為聽了一些人的學術忽悠,在2011年蘇富比的尤倫斯專拍中花重金拍了一幅當代,現在這幅畫縮水80%。”

跟風式的收藏不等於真正的收藏,收藏家唐炬對於此類事情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倒是覺得如果當初喜歡而買那就坦然去擁有,不因一時的巿場波動影響自己的心緒;如果是賭也應該輸得起,一味責怪別人不夠大氣。”

藝術品收藏的價值洼地可謂一直存在,國內當代藝術從無人問津到火爆增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今,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回歸至理智,眾多內地拍賣公司也在當前的調整時期努力開拓新的拍賣門類,西洋古董鐘與黑膠老唱片的成功上拍已經為當前的收藏給出了很好的建議,而如何將這種建議轉換成收藏的熱潮,除了需要眾多拍賣公司的力推之外,自然也少不了藏家們心有靈犀的配合。

1  2  


下一頁2012秋拍初探:承繼與調整上一頁古籍善本仍是秋拍看點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五期
· 藝術品該不該“免稅”對待
· 古籍善本仍是秋拍看點
· 挖掘2012年秋拍市場中的未來明珠
· 2012秋拍初探:承繼與調整
· 京城當代藝術交易實名制,是噱頭還是實話?
· 靠一味的打造搞不好文化産業
· 798藝術區是文化商業的豪華郵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