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文房四寶”早已聞名於世,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人們似乎對“文房四寶”之“近鄰”——水盂談得較少。殊不知它已成為歷代文人雅士心吟詩作畫時不可缺少之物,人們與之朝夕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使原本質樸自然的水盂融入了濃厚的文化內涵而備受青睞。
據考,水盂,古時又稱水滴,作為貯水磨墨之器皿。其發展歷史可追溯至漢、魏、晉、唐、宋、元、明、清諸代,以至現代,無不用之。漢代劉韻在《西京雜記》中説:“晉靈公冡甚瑰狀,其物器皆朽爛不可別,惟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王取以為水滴。”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還專立《水滴辨》,他説:“余嘗見長沙同官,有小銅器型如桶,可容今一合,于右軍研水盂,底內有永和二字,此必晉人貯水以添硯池者也,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其盡復磨,故有水盂。”
這裡介紹的是1984年秋望江縣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時,在農村發現有一座宋代墓葬出土的一件青白瓷帶硯五聯盂。當地農民見到這件器物,甚感詫異,也不知是何物(更多精彩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