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山月美術館 :美術館中的“關山月經驗”——《藝樹》專訪陳湘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08 15:54:54 | 出版社: 《藝樹》雜誌

文_蔡蔡

關上月美術館

關山月美術館身處朝氣蓬勃的新興城市——深圳,在這個動感十足的環境中,關山月美術館像位純凈的處子保持著藝術凝聚地的姿態,同時又不失風情,成為國家級美術館中極富特色的一個。2012年,是關山月先生誕辰100週年,關山月美術館以此為契機,舉辦了大型“紀念關山月誕辰100週年暨關山月美術館建館15週年系列活動”的四大展覽、兩大論壇,為深圳市民奉上了一場藝術盛宴。在以多元快速為時代特色的今天,作為高端文化場所,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與城市發展的節奏合拍、與市民的需求接軌?是考驗當今美術館人的一個嚴峻課題。

陳湘波是著名的工筆畫家,在他成為關山月美術館館長之後,美術館如何轉型一直是他思索的問題。今天,他做客“藝樹會客”,對關山月美術館的發展思路進行闡釋,給人啟迪。

採訪者:藝 樹(以下簡稱“樹”)

受訪者:陳湘波(以下簡稱“陳”)

樹:關山月美術館作為名家館和公共館,怎麼能使兩者有機結合?

陳:現在各地興起建設美術館的熱潮,但大多數館裏面什麼都沒有。我們很幸運,在1997年建館時就擁有關山月先生813幅珍貴作品。1998年我們館建成的時候,有人疑問,為什麼要到以關山月為主的美術館做展覽?但是當時華君武老先生堅定地來做展覽,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

關老是我們學術館研究的核心,這個思路我們很清楚。我們的學術方向是關山月研究和20世紀中後期中國美術研究,關山月老先生的創作基本貫穿了20世紀後期中國美術,所以關老給我們提供了縱向的研究方向。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展開對關老同時期藝術家的關注,進行橫向研究,由此一縱一橫,形成我們獨特的視角。比如我們研究過關山月與李可染、傅抱石、劉海粟等著名藝術家的關係,我們舉辦過“建設新中國”、“激情歲月”等展覽,這些都得到學術上的認可,也因其經典性而被百姓喜歡。

我們還不斷整合社會資源,通過和全球通合作,舉辦“全球通藝術鑒賞季”。展廳內還引入了很多高科技設施,豐富看展的方式。這些合作可以提高企業美譽度,美術館也能與大眾産生更多關係。

樹:美術館如何實現公共教育的功能?

陳:我國的美術館在新世紀後面臨轉型問題:要把原來的高雅殿堂變成可以共用的公共藝術空間,當然這裡面也需要高端的學術支撐,這就是我們美術館人的理想。

一直以來,我的理想是做一個有人氣的美術館。在美術館,人們可以欣賞藝術品,可以喝咖啡,可以買藝術衍生品。人們願意來這裡,因為精神追求、休閒生活都能得到滿足。關山月美術館現在已經有了書店,但是其他配套怎麼做對於我們來説很難,我們是文化單位,完全沒有經驗。但是打造一個功能完備、定位明確、審美教育和時尚休閒這樣的美術館是我們的目標。

樹:作為城市的文化標識,關山月如何和深圳這座城市保持緊密的關係?

陳:1999年,我們承辦了全國美展中的第一屆設計展。因為設計和都市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但是大家都沒有意識到。2003年我們做了一次設計展,深圳的領導非常支援,於是,我們把設計做成一個很重要的學術方向,我們口號是“新的傳統,活的文化”。設計對於一個城市能産生的經濟附加值也很厲害,深圳在這方面保持國內領先,深圳在2008年最早加入聯合國“設計之都”,這裡雲集建築師、 家裝師、服裝設計師等等。今年,“設計之都聯合國委員會”就邀請深圳代表亞洲城市成為委員會中的一員。

我們館展覽的方向是平面設計,這就是我們與城市聯繫的抓手,也以此與深圳市民産生密切關係,我們利用設計推動一個城市的文化産業。

樹:那有哪些常規的展覽呢?

陳:“中國設計大展”將於2012年12月舉行,是文化部和深圳市聯合舉辦的。關山月美術館每隔兩年做一次平面設計展,其實我們一年三分之一的展覽都是和設計相關的。

樹:對於美術館,如何平衡專業要求和大眾需求的關係?

陳:曾有一位老師和我説過,跑步不能跑得太快,要在前面跑,但還要讓別人能看到你。我覺得這個比喻很形象。我們要學會把握好度,要領先於大眾,但是又不要太快。

樹:對於大多數人來説,進美術館看展覽是很有壓力的一件事。

陳:在美術館常遇到人問我,“這畫是什麼意思?”其實我覺得這是藝術教育出了問題。藝術教育最重要的是肯定自己,自己喜歡的就是好的,藝術鑒賞水準只有在肯定自己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而現在觀眾面對藝術品最大的問題就是懷疑自己,而且覺得不懂是很沒有尊嚴的事情。其實藝術人人都懂的,喜歡的就是好的,不喜歡的就和自己沒有關係,不代表水準低。

以往的美術館製造了很多虛假的障礙,比如講解、比如教化。其實每個人的知識儲備不同,按照自己的知識儲備去生活就行了。

樹:美術館採取哪些具體的措施才能消除高高在上的感覺呢?

陳:美術館應該營造一種生活狀態,比如引入咖啡店、書店,我們還定期舉辦四方沙龍,和大家分享藝術。我自己也在朋友的交流中傳播我的體會。

樹:您個人怎麼處理行政工作和個人創作之間的關係?

陳:創作對我來説是一種休息。我在工作和創作之間學會了轉換,效果也不錯。對於我這樣的傳統藝術家,這樣的發展軌跡會帶給我的創作很多靈感。做人,工作,創作都是一樣,而且有了社會責任後,整個人的思路、胸懷就不一樣了。館長的位置讓我的思考有了更高層面,我掌握的資訊多,更準確地知道我的要求,由此考慮問題的方法變得不一樣,所以,我要感謝我的工作。

下一頁旅日畫家盧思上一頁唐炬,做獨屬於中國的收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樹第九期
· 唐炬,做獨屬於中國的收藏
· 關山月美術館 :美術館中的“關山月經驗”——《藝樹》專訪陳湘波
· 旅日畫家盧思
· 關於迷失——栗子與劉凡的對話
· 姜傑 :敞開的藝術
· 中外藝術家對話黃山
· 胡明哲的岩彩畫
· 蔡錦的“後美人蕉”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