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哲代表了一代人,正好印證了中國社會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藝術如何從傳統走向現代又走到當代的一個真實歷程。從展覽裏可以清晰感受到她從傳統的架上繪畫到現代藝術的探索,又到當代藝術的跨越,這種跨越,就胡明哲這個藝術個體來講是很有難度的,或者説,恰恰因為有這樣的難度, 引導或者顯示出這一代人想把傳統和當代勾連在一起的一種責任意識,我對胡明哲的這種探索精神和擔當勇氣非常讚許。 “微塵”展覽呈現的是整個三樓的一個層面,是從具象的架上繪畫到抽象語言形式,又到當代性擴展,三個大的展廳構成三個大的跨越。從具象角度看,她表現的內容毫無疑問是真實生活中平行視角的展示,是親朋好友和學生們的形象,畫面中追求的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形,色,線的相互關係。中心展廳看到的是現代性探索的作品,是用岩彩和綜合材料表達的對宇宙精神的一種理解,可以説是抽象與具象雙向解讀的,是我們在飛機上,在航太器上能看到的宇宙空間,看到的地球形象,甚至從顯微鏡下看到的生命的組織。她非常巧妙地用“微塵”這樣的哲學概念,用岩彩晶體的晶瑩細膩來展示微塵世界和大千世界的一種關係,這是屬於現代性的一種表現方式。 走進最東側的封閉空間,我們仿佛進入一個恍如隔世但又和當代社會非常貼近的虛擬漂幻的空間中,她大膽地運用鏡像材質,甚至用鏡像效果反射出地面和天空,再和粗獷的岩彩材質交錯結構,令人産生虛幻與真實相間,亦真亦假的視錯覺,展示出她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在東廳北側,她用30 個放大鏡式的燈箱裝置來透現各色的微塵,在東廳南側的影像作品,更是將微塵的景象、生命的誕生和宇宙的爆炸等等,都從微觀的世界觀中揭示出來。 胡明哲以岩彩材質作為媒介,將傳統繪畫進行了現代性轉換,又進行了當代性的思考。所以展覽給予我很強的一種精神的震撼。 還可以回到“岩彩”的話題上,大家看到這個展覽也是來自日本東京、廣州、廈門、杭州等地有關岩彩繪畫的領頭人的一次大聚會。胡明哲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進行岩彩畫傳輸和移植的重要人物,是岩彩畫家心目中的一個精神領袖。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今天大家帶著很大期望來看展覽,試圖從展覽中看看關於岩彩畫的創造。但是我相信,當展覽大門打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小型的架上繪畫的創作狀態,更多的是胡明哲對於岩彩是否能夠進入當代藝術的一種思考,帶給我們的是十分意外的震撼。我認為,這是胡明哲了不起的地方。 還是回到關於岩彩的探討,很多中國畫家一再強調,日本的岩彩源自於中國,源於敦煌壁畫,甚至是工筆畫的一種再現,這些我都承認。但是,中國人也有一個思維習慣,往往把“四大發明”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發明引以自豪,但從來沒想到“四大發明”之後,在現代中國社會又是如何來運用的。我們是不能否認日本畫家在岩彩自身價值體系的構成上所做的努力,同樣,在胡明哲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努力。我們可以閉起眼睛想想,如果把胡明哲展覽現場的作品全部變成一本圖冊或是一種圖像,可能是工筆淡彩,或是抽象的裝飾繪畫之時,這些基本圖像和一般的圖像區別並不很大。但是我覺得胡明哲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她運用岩彩這個具有物質存在感的實體性的材質,顯示了這些圖式和圖像。工筆方式和水性材料相對是容易的,但是要用岩彩的微粒,甚至是很有觸覺感的物質微粒,恰到好處地表現出色調的微差,顯示出朦朧的意境,是極其不容易的。在某種意義上説,這就是岩彩的獨特的審美價值,是不能用水彩、水粉、水墨,也不能用油畫替代的一種岩彩的材質美感。所以説,通過胡明哲的努力,我們看到岩彩材質本體所具有的一種與眾不同的十分獨立的審美特性。而且她很巧妙地、很勇敢地、把岩彩材質的這種審美特性,從具象帶到抽象,並且一直帶入當代藝術。能夠跨越三個大的跨度是很有難度的,是很有學術思考的,也是很有創造性的。 ——《美術》雜誌主編 尚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