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孔令楠:希望有更好的展覽機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09 09:04:18 | 出版社: 《藝術銀行》雜誌

真正理解的人不多

孔令楠曾説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她的創作和思考。其作品或從莊子故事中引申,或從一個物象抽離出來。畫面廣闊的曠野山巒中,人物姿態曖昧而模糊,或打鬥或歡愛,或喜悅或悲哀。她説:“這千變萬化的現象世界,看似有物理規律可循,實則永遠無法窮盡。人向荒野求索,期望發現恒定的真理,最終找到的是我們自己。”

雖然孔令楠並不期望有更多人理解她的作品,但卻希望了解藏家是怎樣的人。孔令楠並不太清楚作品售出之後的狀況,但她非常希望知道都是幹什麼的人在收藏什麼樣的作品,作品都與什麼樣的人發生了共鳴。藝術家一方面將藝術品與藝術分離看待,另一面也有失去畫作的無奈和對畫作去向的惦記。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進入專業藏家的視野,另一方面又理想地期望作品可以找到真心懂它、喜歡它的主人。“專業藏家肯定是業界認可的,這樣作品也會得到認可;真心喜歡我作品的人,即使不是專業的藏家,但喜歡並把我的作品放在家裏欣賞,他會很高興,我也會很高興。”

理想的狀態是,作品能夠在更大的接受面上被更多的人看到並收藏,不論是國內的大小藏家、機構還是在國外。或許一種平衡是她想要追求的,她更為理想而理性地看待作品與自己之後的道路。“我對自己的創作是比較有計劃把控的,我自覺性也很高。畫畫其實是很耗時間的,如果不斷地畫,用什麼時間讀書,用什麼時間去看自己想看的東西?普通人工作一段時間,還是要休息,藝術家更要和作品保持距離。”在孔令楠的創作過程中,她會用半小時時間去繪製兩條短線,她會用很長時間以做草稿的方式安排好畫面中的各個元素,她會找到各種材料反覆實驗確定最終裝置作品的呈現。

孔令楠的作品需要一些更為安靜的解讀方式,也更需要被準確地傳達給公眾。畫廊在公眾傳達和教育方面的職能或許還並沒有成熟,這或許造成了更多的誤讀和言語上的增值,以至於脫離了藝術家本身的理念,這或許也是孔令楠所説的真正理解她的想法之人很少的原因。

希望有更好的展覽機會

孔令楠一齣道就直接站在了一個較高的平臺上,她重視作品會在怎樣的平臺展出,重視作品的可讀性與接受度,從開始想找到展覽機會,到現在希冀更好的展覽平臺,孔令楠逐漸對自己提高了要求。畫廊與藝術家的關係通常會被形容為共同成長,如果一方跟不上另一方的進度,那麼維繫這種關係的紐帶就會變得脆弱,更有説法將二者形容為戀愛或婚姻的關係。年輕的楊畫廊與青年藝術家孔令楠最初是在機遇大好的狀況下一拍即合的,但好機會並不總會降臨。畫廊目前主要以參加博覽會打開知名度,但是好的藝術博覽會門檻較高,如果畫廊不能夠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進入到更高層次的藝術博覽會,就不能給藝術家提供更大的平臺。

在某種意義上講,畫廊與藝術家既共同成長,又相互幫助對方成長,而在這一過程中,交流與溝通就顯得格外必要,畫廊整體的氣質,藝術家意圖呈現的創作乃至個人氣質和狀態,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畫廊予以呈現,交往的順暢會使得藝術家的形象和畫廊的專業姿態一同突顯出來。

1  2  


下一頁楊大宇:80後藏家在行動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銀行》第六期
· 孔令楠:希望有更好的展覽機會
· 楊大宇:80後藏家在行動
· 李東妊:熱愛成就收藏
· 房方:要用資産的零頭去買作品
· 煙囪:遇到一個人很重要
· 黃靜遠:享受多樣身份
· 張曉剛:我不是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