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張曉剛:我不是藏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04 14:02:00 | 出版社: 《藝術銀行》雜誌

採訪_句句 文_劉佼

其實藏家們的其他身份並不總是我們認為的那樣——有錢又有品位的熱愛藝術的普通人。他們還有可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牌藝術家。

喜歡是購買的第一步

張曉剛選擇購買年輕藝術家作品的原因並不複雜——“我買年輕藝術家作品,有時是因為喜歡,有時候會出於情感和幫助的原因去購買”。第一次的購買經歷産生於某個年輕藝術家的工作室,初出茅廬的藝術家有著不錯的作品但苦於沒有人賞識購買,生活困難,深知藝術家奮鬥階段艱苦條件的張曉剛就從他手裏買下了兩件作品,作為對他的幫助和鼓勵。

儘管目前自己也購買了不少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但張曉剛並不會專門尋找作品來購買,所以他一直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藏家,在他看來“藏家是有計劃地收藏”,而他卻從不“計劃要成為一個藏家”。張曉剛往往就是隨便看看展覽,看到喜歡的而且在自己購買能力範圍內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就會買下來,“完全憑感覺”。對於價格他也並沒有太多的預估,“價格不高又可以解決藝術家的生活所需”就可以。這樣隨心所欲的購買態度大概也驗證了中國那句古老的諺語——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單純的收藏其實往往都是從喜歡開始的。

馬秋莎-我所有的銳氣源自你的堅強-單屏錄影-25'29''-2011-圖片由北京公社提供-並非張曉剛本人收藏-僅做參考

“收藏”是個快樂的遊戲

張曉剛的“收藏”過程更像是自己跟自己玩的一個小遊戲,看好一個未成名藝術家的作品,買下來,佔有它。過幾年該藝術家的作品被大家所認可,張曉剛就從其中得到了屬於自己極大的快樂——“我覺得自己的眼光還行,看好的幾個藝術家後來發展得越來越好”,張曉剛是這樣解釋的。

儘管自己是圈內的大牌藝術家,對藝術有著極敏銳的觸感,但張曉剛在購買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時候還是會謙虛地參考別人的意見。他“會聽取畫廊的建議,比如馬秋莎的作品就是在冷林的推薦與講解下從北京公社購買的”。

打動人的是作品中的態度

有時張曉剛也會從尚沒有機會簽約的年輕藝術家手裏購買一些作品,是一個前輩對後輩溫暖的關懷與幫助。除此之外,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如果遇到合適的機會,他也會推薦自己看好的年輕藝術家給其他人認識,以此為他們打開另外一個機遇的窗口。在被問及年輕藝術家作品中有什麼樣的元素才能讓他覺得喜歡的時候,他説那是作品中的態度。他不喜歡具有太強企圖心的藝術家與作品,在他看來,那樣顯得有些太著急,功利心太強。

也許張曉剛真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藏家,但正如前面所説,從他的身上我們始終可以看到對作品最原始的喜愛,而這種喜愛才真的是收藏的原始動力。

下一頁節選上一頁黃靜遠:享受多樣身份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銀行》第六期
· 孔令楠:希望有更好的展覽機會
· 楊大宇:80後藏家在行動
· 李東妊:熱愛成就收藏
· 房方:要用資産的零頭去買作品
· 煙囪:遇到一個人很重要
· 黃靜遠:享受多樣身份
· 張曉剛:我不是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