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的出現,催生了“瓷繪”這個行當。起初,只是飾以簡單的花草圖案,以給器物增添一些美感。但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瓷繪藝人開始把中國傳統的繪畫技巧和理念融入瓷繪,以瓷代紙,以料代墨,配合不同器形和瓷的質感,揮毫潑“墨”,承古傳今。特別是瓷板畫的出現,把原本僅僅為了滿足生活需求的日用瓷,提升到純粹給人以精神享受的觀賞瓷,從杯盤碗碟,到屏風擺件,“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
繪畫和瓷器結緣始於青花瓷。這是一種在素坯上用含氧化鈷的礦物顏料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後呈靛青色花紋的瓷繪技藝,始於唐宋,盛于元明,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
唐青花圖案多為草花紋(圖1)。到宋代,品種漸多,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元代是青花瓷的成熟期,圖案複雜,構圖豐滿,層次多而有序。繪畫方法以單線平涂為主,結合勾、皴、點、染,無論描繪植物、動物乃至歷史故事等均能操控自若,顯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繪畫技藝(圖2)。及至明清,青花技藝時有興衰。明永樂、宣德年代以精工細作著稱;清康熙的“五彩青花”更使人耳目一新。從明晚期開始,中國畫技法逐步融入青花瓷繪,一件件青花器皿如同一幅幅水墨氤氳的中國畫,或嚴謹,或灑脫;或精緻,或粗放。工則纖毫畢現,寫則酣暢淋漓。“筆墨”效果不輸紙本絹帛,已發展到圖畫與器物相映成趣的地步。(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