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始於1995年的一系列創作中,展望不斷嘗試用不銹鋼將假山石包裹起來,再造成空心的假山石,並放置於不同的空間背景中,使其産生了不同的文化內涵。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一線城市正處於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展望將不銹鋼假山石放置在北京西客站——當時所謂的融合中西的後現代建築前,以此來協調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1997年,在“移動的城市”展覽上,展望創作了《北京新圖:假山石改造方案》,他將不銹鋼假山石樹立在若干北京新建的“後現代”建築前,以此來反襯其內在文人精神的喪失,顯示當代中國文化的變遷。2000年,位於北京東單的東方廣場舉辦雕塑展,展望的不銹鋼假山石在展覽中展出,並被長期收藏、陳列於此。耐人尋味的是,這幾乎就是當年他與夥伴們實施“清洗廢墟計劃”的地方,而當時實施這個計劃正是出於對大規模城市改造的焦慮。 與1994年的“清洗廢墟計劃”相比,展望此時的態度似乎已經發生了轉變,不再拒絕“現代性”及其所帶來的後果。從1995至2000年,他一直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不銹鋼假山石同這個大都市形象再次吻合,在強調這個時代工業化特徵的同時他也接受了這一現實。巫鴻認為,展望的作品揭示了當代文化中“真偽”的問題,當用古典文化中的觀賞石來裝飾當代環境時,即使是真正的石頭,它們也不能代表這個時代,從而也就成為了“假”的;而展望的不銹鋼山石即便是人造的,它也是這個時代的産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跡”。 跨入2000年,人類跨入了歷史的新紀元,進一步融入世界,加強、深化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是中國精英階層所關注的新焦點。2001年7月,中國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同年12月,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作為社會敏感者,展望對作品也有了新的思考:放置作品的環境和放置作品的方式,即新的空間和新的空間關係成為展望思考的焦點,於是“國際化”與“懸浮”在公海上會合了,《跨越12海裏—公海浮石漂流》成為了這一思考的結晶:國際化是展望對於當代社會的思考;而懸浮,作品在空間中的狀態,則涉及到了藝術家的宇宙觀與自然觀,展望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漂浮在宇宙中的,這種“懸浮”的語言在早期作品《誘惑——中山裝》(展覽時作品懸挂于空中)及新作《我的宇宙》中都有體現。在這個公共藝術試驗中,展望計劃將不銹鋼石投到公共的海域。因為公海不任何被國家或私人分割、佔有,是真正沒有種族、地域、文化等差異的“公共空間”。展望預先用不銹鋼板合成好一塊假石頭,裏面塞入可漂浮物質並做密封處理,外面做拋光;待行至公海後將其拋入海中,任其漂流。為了能讓打撈它的人再把它放回大海,展望用中、英、日、朝鮮、西班牙5種文字刻在不銹鋼的表面上: 親愛的朋友, 這是一件專為在公海上展示的藝術品, 如果您有幸拾到,請把它放回到海裏, 作者將在遙遠的地方對您致以深深的謝意! 藝術家: 展望聯繫地址:(略) 展望對這種既真實存在但又極少被人涉足的空間稱之為“第5空間”,即游離于藝術家工作室、收藏家或收藏機構的私人空間、畫廊、公共空間之外的另一個藝術存在的新空間。沿著這一思路,展望分別2001年、2002年先後實施了《鑲長城》計劃,用兩百多塊鍍鈦金磚修補了一段殘破的長城;《新補天計劃》中(未成功),展望將一塊明代落下的鐵隕石用不銹鋼拷貝下來,交給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期在我國宇航員進入太空時,將不銹鋼石頭還給“上蒼”,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女媧補天”這一古代神話故事。在2003—04年期間,展望分兩次實施了《珠峰頂上的計劃》,在第二次嘗試中成功地將不銹鋼石帶到了地球的制高點上。在《雙重模擬和自然:展望“假山石”系列作品》 一文中,汪民安認為,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對自然的影響無處不在,人工與自然的邊界變得極為模糊,而展望的不銹鋼假山石正不折不扣地是這個時代的隱喻表達。 在一系列的“空間”探索之後,展望將他的興趣點轉向了對於“時間”的研究。在他的創作中,最先明確涉及到“時間”範疇的作品應是《第86尊聖像》(2008年),作品通過歷史的層累展現了時間的流逝。這個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一次工作,展望受託為“和聖”柳下惠塑像。通過族譜,展望發現自己是“和聖”的第86代子孫,中華大歷史中幾千年來的波瀾與個人的情感匯聚在一起,這使藝術家展開了對於歷史的反思。在這個作品中,展望塑造了86尊相同的柳下惠泥塑彩像,並在隨後20余天的展覽時間裏砸碎了其中的85尊,最後豎起第86尊,將其完好保存並與之前的85尊碎片一起送回家鄉的和聖廟。這“破”與“立”之間的迴圈如實地呈現了中國歷史中不同種姓、不同王朝之間的傾軋、罔替。 另一條“時間”觀念的線索是展望在對假山石的研究過程中展開的:展望將不銹鋼與假山石結合起來,重新思考傳統文人精神、哲學內涵與當下的關係,而這首先就要清理他自己對於中國歷史文脈的認識。沿著這一邏輯,必然就會對中國的歷史乃至人類宇宙的發展進程再做進一步的上溯,展望近期的創作《1小時等於1億年---素園造石機》(2010年)與《我的宇宙》(2011年)正是這種終極關懷的必然結果。 在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過程中,展望發現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對於假山石的喜愛是源於他們人對於歷史、對於時間的強烈興趣,而石頭正集中體現了地殼運動、下雨、風化等各種自然力量作用,地球同樣也是一塊大石頭,通過時間的累積凝結了“道”——自然造物的規律。在作品《1小時等於1億年——素園造石機》中,展望將藝術的假然,摻入科學的必然。他在磨碎的石粉中,加入延時劑,放入一個巨大機器中,1小時後,石粉在“光照”、“風化”、“淋雨”等人工模擬的條件下變成了石頭。整個作品再現了自然造物的過程,並試圖從根本上解讀、揭示中國傳統的自然觀與美學觀。 《1小時等於1億年—素園造石機》,造石機造出的太湖石,2010年 裝置《我的宇宙》是展望在2011年的新作,它與《1小時等於1億年——素園造石機》相銜接,同時兩個作品又形成了互為補充的關係。2010年歲末,展望在山東費縣選取了一塊長約五米重達幾十噸的巨石,將其架構在空中引爆,同時用每秒2000幀的高速攝影機從6個角度將這一爆炸的瞬間記錄下來。展望將爆炸後的碎石翻製成7000多塊大小不等不銹鋼石,交錯懸挂于展廳的中央;爆炸瞬間的攝影被剪輯為長約3分鐘的連續畫面,仍按6個角度,投映于展廳的巨幅銀幕上,每一塊岩石的爆破過程和軌跡都被清晰地呈現出來;幕布對空中“懸浮”的不銹鋼碎的包裹石形成了“誕生瞬間與永恒定格”的關係,站在展廳的中央,就仿佛置身於一年前山東費縣的爆炸現場。 展望將作品取名為《我的宇宙》,旨在展現他對於“宇宙誕生”這一情景的假設:一個大的物質(石頭)爆炸,形成了很多小的世界(石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這個作品中,藝術家借“爆炸”將自己對於宇宙誕生的終極構想用視覺的語言呈現給公眾。可以看到,在《1小時等於1億年---素園造石機》中,展望通過人工將“塵埃”變成了石頭;而在《我的宇宙》中,他將藝術假設的前提與結果倒置,把石頭變成了“塵埃”。在這兩個作品中,展望把他對時、空的思考推到了“創世紀”的那一瞬間,即上帝或者是神創造世界的那一瞬間,而這一人類所共有的終極關懷使藝術家超越了種族、宗教、地域、文化的分別,也超越了他此前的一系列藝術實驗。(作者:王青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