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成為了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與此同時這也代表了西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雲岡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一帶,它始建於北魏興安二年(西元453年),從第一次開鑿的龕室到今日,雲岡屹立在這片峭壁上已經是1500多年了,自西向東約有 1KM左右,其中石窟53個,而佛龕就有了一千多個。 作為中國佛教藝術的璀璨明珠,古人通過歷史時代及其的分類上對雲岡做了很好的規劃,首先為曇曜五窟(16-20窟),開鑿于西元460-465年,是雲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據説是要顯示北魏皇帝權力的無限;曇曜高僧奉旨在5個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來佛像,象徵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第二期是雲岡第二期的主要石窟有五組:7、8窟,9、10窟,5、6窟,1、2窟。時間主要是西元四六五年,文成帝死後,當時各族人民不斷起義。西元四七一年孝文帝即位,江表地區起義規模越來越大,北魏皇室、貴族崇佛祈福也愈演愈烈。最使人注目的是,漢魏以來分層分段附有榜題的壁面佈局和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及其裝飾日漸增多,佛像的服裝在第二期晚期也換上了中原的樣式。第三期石窟是西元四九四年孝文遷洛以後開鑿的, 分佈在20窟以西。4、14、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部的小窟,4至6窟間的小窟,大都屬於這一期。 作為雲岡陳列為主的雲岡博物館坐落在雲岡的保護區內,考慮到不影響自然和人文景觀,參與設計該項目的新紀元事務所的設計師程大鵬説“陳列館主要功能都建在地下,建築只有屋頂呈波浪狀露出地面。北面主入口為一半圓形下沉廣場,人們要到達這裡需穿過無數狹窄的放射狀通路,這通路猶如佛光指引人們來到這裡。除此以外,也是將建築體量沉入地下,以消極的態度回避現代人對歷史遺産所依附環境的改變。是使這個現代技術支撐的當代建築,與整個景區‘意與境’融合。” “影中群像動,空裏眾靈飛”建築師袁鋒説“重塑或喚回在歲月璀璨,和雲岡石窟所依存的精緻之美,空曠之美,滄桑之美。我們將面寬50米,佔地6000平方米的龐大體量建築基本隱藏在地下,而且將綿延300米長的屋面語言強化,以其簡樸單一的變化韻律融入雲岡之地文之美。” 屋頂 雲岡博物館建設用地位於景區西南部,這裡包含了一個陳列館、一個多功能的演藝中心。(原古城遺址上復原)東北面為北魏石窟,東側為綠化帶,南側的總建築面積為9939.46平方米,北面的陳列館以寬4米,跨度40米為一個單元的拱形交錯排列而成。陳列館為單層大跨度空間。地下6米,地面以上最高點標高5.8米,演藝中心為一方形古城堡式的建築。地下一層,層高3.6米,地上一層檐口標高7.0米。 通過和程大鵬設計師的採訪了解到“古人對於宗教信仰的虔誠造就了偉大的宗教藝術。我們同時希望今天的人們也帶著朝聖的心態來體驗古人的虔誠。”為了營造這樣的氛圍,在北面主入口設計了一個半圓形下沉廣場,人們要到達這裡需穿過二十三條同心圓的放射狀狹長道路,這種儀式感很強的通路猶如漫漫追尋之路,又如佛光指引人們來到這裡,它更是過去與現在的時光隧道把人們從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帶到現代。 而在材料選擇上,佛光之路全用當地砂岩古磚堆砌而成,這些古磚都是當地各處蒐集的拆除古建築的老磚,古樸自然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又有歷史厚重感。屋面材料卻反其到而行之,選用了既古且新,又非常現代的材料—鈦鋅板。説它老是因為在法國這種材料已使用近百年,主要用於古典建築屋頂改造和現代建築立面。在國內並未廣泛使用。國家大劇院是最早也是使用面積最多的建築之一。使用這種現代金屬材料除了鈦鋅板本身優良的性能外,更重要的是體現當代特徵性,體現了今天人們的生活、技術和社會面貌。 站在高處遠眺能看見陳列館的屋頂,屋頂呈現的破浪,以及波浪狀像從地面自然生長出來的無限延伸。這種設計立意來自佛海茫茫的浩瀚意境的形式物化,細部設計靈感來自曇曜五窟大佛身上飄逸的衣紋,屋頂天窗的處理猶如神秘的佛眼,帶著迷人的微笑回望著千年的宗教石窟藝術遺存,同時也為地下室內空間帶去一絲光明。 在石窟寺漫長的歷史歲月裏,一切都是也許。而在中國的今天,這樣的石窟卻是一種能量的釋放和回收。斗轉星移之間,他們依然光彩奪目。 雲崗博物館正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