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於真實與虛幻的討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9 15:46:47 | 出版社: 《a+a》雜誌 作者:王青雲

   

歐陽蘇龍 201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 2009年參加展覽“中央美院在校生優秀作品展”獲三等獎,北京 2010年參加“中央美院在校生優秀作品展”,並獲一等獎,北京同年參加“大學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1年參加 “多·少”群展,北京

出於對光影的迷戀,歐陽蘇龍運用具有空間實在性的雕塑語言來表現被人們所忽視空間與物質存在。光影、空氣、負空間與人們通常所關注、理解的物質與空間實體一樣真實,而並非虛幻,只是由於習慣了這些“存在”所以才被意識所忽視。英國著名雕塑家亨利·摩爾在他後期的創作中就曾探索過這種虛實、正負之間的辯證關係。而在歐陽蘇龍的實驗中,他更為關注那些無法用形體、結構把握的存在,將這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實體轉變為可觸、可視的具有體量感雕塑。

    a+a:在《一種存在》、《光的形狀》以及目前的這個作品《影子系列》中我看到了你一貫的手法:將光影轉換為結構,或者説用實體結構來塑造光。這些看似在光源下形成的影子其實是一種實體存在。這一系列的嘗試是出於偶然還是其他原因?

    歐陽:用雕塑來表現光,其實是我很長的一個思考過程。我一直想做一種“反空間”的雕塑,即在在視覺上存在於空間中,然而實際上又不佔據空間。後來我想到了影子,影子是光與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光照在物體上形成影子,那是因為物體佔據了本來屬於光的空間,並把光切斷了,留下了一個缺口,這正好可以用來解釋雕塑與空間的關係。

    《一種存在》、《光的形狀》、《影子系列》這幾組作品,去掉名字其實它們沒什麼差別,每一個名字都像是一扇門給觀眾打開一個空間,進入一個方向。這3組作品也是我思考這個問題的3個階段。

    《一種存在》是這一系列作品中最早的嘗試,這源於一次偶然的發現。展廳的射燈照在墻上,墻上正好有之前撤展沒撤乾淨的一段鋼筋,於是我把那個鋼筋的影子給填成了實體。為了增添一些視覺效果,我又加上了幾個展廳裏留下的垃圾,把那些東西固定在墻上,填充它的投影。影子裏面是有支架的,但是這些物體並沒有固定在墻上,而是固定在影子上了,視覺上好像是一個影子托著一個實體的東西,但是沒有這個實體的東西影子又不會存在,這裡面光和物體和影子3者之間的平衡關係其實也是我要表達的一種存在方式。

    在畢業時,我創作了《光的形狀》,這又回到了對雕塑的闡釋,我認為雕塑是對空間的造型而不是對雕塑本身的塑造,事實上我做的是光投射在大衛臉上時所産生的光的“負空間”,展示的時候在一個單一光源的封閉空間中,我用雕塑把光沒照到的空間給填上了,剩下的便是光所佔有的空間。

    《影子系列》是最近的作品,我開始做純粹的影子,我把光與影子這個現象本身當成一個思考方向,嘗試做各種東西的影子,並把影子與形成影子的物體剝離開了,讓影子成立為一個獨立的雕塑;展示的時候也不再按照“邏輯上”的光源佈置,而是在一個不同方向上布光,讓“影子”也産生投影。在做這一批影子的時候我嘗試了很多的種可能性:我曾經做過一個什麼都不是的用油泥隨手捏造的一個形體的影子,做完後油泥被破壞,但“影子”作為一個證據而存在;還有一個是我做好了一個“影子”,然後再打開另一個光源做了這個“影子”的影子,把前面的“影子”破壞,展示這個“影子”的影子。在做這一系列的時候,光和影子的概念也其實已經越來越不重要,我只是把它當成一個輔助工具,我在尋找一個真實存在而又不可觸摸的形體,那些形體並不是我造出來的,我只是讓它顯現出來,所以後來再做的幾個影子雕塑事實上並不是任何東西的影子,我把光源下的一個形狀當作影子往光源的方向生長,尋找它和光的關係,做出來的更像是被摔斷了的一束光線。

    a+a:你是湖南人,2011年于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目前在北京房租很高吧?以什麼為生?是否與畫廊簽約?或者在畫班代課?

    歐陽:畢業之後跟同宿捨得幾個朋友在順義合租了套房子。這是一套毛坯房,進去之前裏面什麼都沒有,廁所防水都是自己做的,也是因為考慮房租的問題,儘量在房租上減少開支。畢業之後幹過兩個活,都是朋友的活,帶著我做,這幾個月的開銷都從這出來的。我對品質不太有要求,所以雖然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對生活還是比較樂觀。

    畫廊簽約的事畢業之前有幻想過,覺得那樣可以無憂無慮,自己一心做作品,但是後來發現這條路不太容易,沒畫廊找我。畢業之後,感覺生活一下子就變了,很多現實的問題擺在那,突然自己特迷茫。一開始系裏面一直有給畢業生發就業資訊,也沒放在心上,總覺得那種事不會跟自己發生關係;還有長沙的一個美術培訓機構想讓我過去,説是年薪十萬,還會有獎金什麼的,很誘惑的,當時猶豫了一陣,但是身邊很多了解我的朋友都勸我不要去,希望我能繼續做作品,家裏人也沒給我壓力,雖然他們也不知道我搞藝術究竟是在做些什麼,但是他們都很支援我,這個對我很重要,於是我決定留在北京。

    物質的誘惑是有一點,但我自認為我是可以吃苦的,所以有悖于我內心的事情,誘惑基本沒什麼用。放棄興趣和追求去做一件我認為很無聊的工作,即使會有可觀的收入,那我也是肯定不會去的,我寧願吃點苦。

“多·少”群展,展覽現場,北京草場地,2011年

下一頁對於心靈的尋繹上一頁石頭中的哲學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2012年第一期
· 石頭中的哲學
· 關於真實與虛幻的討論
· 對於心靈的尋繹
· 竹影梅香——陳履生訪談錄
· 果蔬聖殿——The Artistic Tsvet noy Central Market
· 珠光裏的虹彩——The Hue of Rainbow
· 關注——石窟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