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第三章 粵地漂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21 13:30:32 | 出版社: 人民日報出版社

 

抗戰時香港漫畫家聚會

1940 年,吳鐵成調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代表蔣介石辦理對外、對僑事務,黃苗子也隨之遷任部長室總幹事,並兼任國民黨在香港創辦的《國民日報》的挂名經理。在鬱風去香港不久,為處理報紙的相關事宜,苗子也來到了香港。苗子父親創辦的中華中學,位於沿海的半山。1938 年,黃冷觀去世後,苗子的大哥黃祖芬,便遵從父親的遺願,接過了掌管學校的重任。距離當年和大哥在碼頭話別,一晃已經七年有餘,苗子內心的唏噓,可想而知。鬱風來到香港後,一直借宿在朋友家裏,過著“遊擊戰”般的生活。苗子得知後,立刻安排她住進了哥哥家。倆人的關係由此更親近了一層。在半山學士臺、桃李臺,一時間名流薈萃、笑語喧嘩。張光宇兄弟兩家,徐遲一家三口,葉靈鳳一家,以及眾星拱月的葉淺予,單身漢丁聰、馮亦代等都聚居在這裡。這些藝術家們,或者從上海,或者從廣州、武漢、重慶等地過來,在這裡暫時立住了腳:戴望舒負責主編《星島日報》的“星座”副刊,張光宇、張正宇兄弟負責主編《星島日報》的畫刊,葉淺予主編和出版《今日中國》英文版,丁聰擔任《大地》的編輯和《今日中國》的編務……

在香港安定下來後,漫畫家們開始尋思聯合一些作家,辦一本圖文並茂的同仁刊物。當時,香港本地只出版有攝影畫報和一些娛樂性、廣告性雜誌,在純文藝刊物方面還是空白。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即刻得到廣泛贊同。正逢夏衍從桂林過來為《救亡日報》購置印刷器材,在鬱風的張羅下,黃苗子、葉靈鳳、葉淺予、張光宇、徐遲、馮亦代、丁聰等人一起在中華閣載茶室和夏衍碰了面。大家各抒己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達成一致:葉淺予負責的畫報有外匯盈餘,可以投一點資;鬱風因為剛到香港,有些空閒,便被指定為主編;葉靈鳳、徐遲、鬱風負責看稿;至於發稿,跑印刷廠,開郵箱,拆信回信,算稿費等雜務,則主要由鬱風承擔。又經過幾次協商後,刊物的名稱被確定為《耕耘》。因為黃苗子的身份比較特殊,也就很自然地成了為《耕耘》捐款最多的人。香港的出版法規定,登記刊物要繳納三千元港幣的保證金。為便於登記,大家一致建議由苗子擔任刊物的發行人,不想登記依然受阻。苗子轉而找到了一家印刷廠幫忙承印,謊稱刊物是在桂林編輯、印刷、出版,然後郵運到香港出售,這樣就避開了登記手續。在籌備《耕耘》的同時,鬱風也在《星島日報》擔任畫刊編輯。

1  2  3  4  


下一頁第四章 山城姻緣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節選二
第三章 粵地漂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