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 飛天壁畫 敦煌第305石窟北披 飛天形象隨著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據考證,佛教壁畫和造像裏的飛天從十六國時期開始出現。相傳佛教神像中的乾闥婆與緊那羅(即天歌神與天樂神)是飛天藝術形象的原型。他倆原是夫妻,一同飛入極樂天國,彈琴歌唱,娛樂於眾佛,所以稱之為飛天。飛天在佛教中被描繪成專採百花香露,能樂善舞,向人間散花放香造福人類的仙神,又稱香音神。 隨著佛教藝術傳播的深入,飛天的藝術形象也相繼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比如玉器、木雕、建築構件等上面的裝飾紋飾。玉器上的飛天圖案始見於唐代,在宋、遼、金、元、明、清繼續流行。在早期,飛天形象多為男性,後逐漸演變為嬌美的女性,因而玉器的飛天也有雕刻為男性形象的。 唐代壁畫飛天,是隋代壁畫的延伸和發展(圖)。飛天形象出現祥雲伴舞,長長的飄帶,或合十拿踏紫雲,或雙手過頭,頭上有雲,有作伸臂如飛,受祥雲之托悠悠漫舞,飄飄九雲霄。唐代玉器上的飛天形象,其造型與風格特徵和唐代壁畫中飛天如出一轍。(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2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