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談惲壽平及其繪畫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4 09:50:32 | 出版社: 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並稱“清初六家”,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頗為卓著,其中前五位的成就主要在傳統山水畫方面,唯獨惲壽平以沒骨花卉獨佔一絕。

惲壽平,初名格,字惟大,改字正叔,後字壽平,以字行,號南田,別號東園草衣、白雲外史、雲溪外史等。

 
春風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惲壽平出生於書香門第,惲氏祖輩多為明朝官宦,其曾祖父惲紹芳為嘉靖進士,為政頗有聲名;祖父惲應侯由稟生入太學;父親惲日初由邑諸生入太學,後得副榜貢生,並著有《見則堂語錄》、《不遠堂詩文集》等。無疑,惲壽平成長在仕宦之家。此外,其伯父惲本初更是明末著名的山水畫家,初學五代董源,後學元代倪瓚、 黃公望,並著有《畫旨》一書傳世,對惲壽平藝術審美理想的形成影響甚深。惲壽平年幼以聰慧聞名,史載其“父遜庵授之書,上口即能解義,八歲咏蓮花成句,驚其塾師。”但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惲壽平,仕宦之家並未能給他長遠的優越生活。清兵南下,自命有經世之才的父親惲日初攜子參加抗清組織。在無情的戰爭中,長子惲楨戰死沙場,二子失蹤,年幼的惲壽平也與父親失散。值得慶倖的是,惲壽平被清軍一位將領收養,在與養母遊西湖時被生父見到,其父親所出家的靈隱寺主持設法讓父子團聚。二人在靈隱寺內住了若干年,讀書、作詩、繪畫,直到順治十一年(1654年)才離寺。這段神奇的故事便是王忭所創雜劇《鷲峰源》的原型。惲壽平48歲時,此劇本在太倉演出,觀之感慨曰:“穹廬舊事恨飄零,地老天荒酒未醒;公子翻看新樂府,他時筵席斷腸聽。”

家貧賴筆硯 得錢供朝哺

順治十一年,惲氏父子離開久居的杭州靈隱寺回到家鄉江蘇武進,潛心研究書畫。雖祖上老屋仍在,但早已家徒四壁。此後惲壽平開始過著亦耕亦讀的清貧生活,更是勤奮作畫以換取生活所需,正是“家貧賴筆硯 得錢供朝哺”。為了生存,他四處奔波,來往于常州、蘇州、無錫、杭州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與王翚相識,並成為莫逆之交,惲壽平為王翚寫下“白手兄弟相 見少……人生能得幾知音”的詩句。此後,他通過王翚得到了王時敏的指導。期間,他結交了書畫家笪重光、查士標、梅清等人,對其書畫藝術影響深遠。為著生計,也因結交眾多書畫名家,惲壽平此時創作了大量書畫作品,以山水為主,花卉為輔。(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第21期)

 

下一頁“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上一頁中西雕塑文化內涵之對比與鑒賞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二十一期
· 小議出土古玉之沁
· 磁州窯枕之鑒藏
· 張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經雕版
· 名家與國寶《妙法蓮華經》
· 談惲壽平及其繪畫藝術
· “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