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張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經雕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1-14 10:04:04 | 出版社: 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清《金剛經》雕版正面
 

張掖大佛寺寺藏明清佛經雕版,時代自明嘉靖至清康熙,共795塊,國家一級文物。材質多以梨木、棗木、桃木及松木為主,這些佛經雕版,平直厚重,木紋清 晰,內容分《法華經》、《金剛經》、《童子經》、《孔雀經》、《藥師經》、《華嚴經》、《七曜經》、《金光明經》、《觀世音菩薩大悲咒》等近20種,多已缺失不全。經版規格不一,尺寸集于縱48-75釐米、橫12.7-9釐米、厚2-4釐米間。雕版以文字版為主,正楷體,字形和行序皆反向。從版面上看,由於歷史上頻繁用墨刷印,多數雕版烏黑閃亮,字面工整出凸,筆畫粗細均勻,字體清秀俊美,真實反映了明清刻工的超群技藝。其中有近50塊經變故事版畫、人 物版畫及陀羅尼真言符咒版,或于扉畫冠經文之前引首處,或是經中插圖,組成左圖右書、上圖下文、內圖外文等多樣版式,目的都是為了形象通俗的解釋經中故 事。在一些經文之尾,一般是“護經神像”的位置。這些版畫,或線條繁縟,精細華美,或構圖嚴謹,版式多變,是寺藏佛經雕版中的藝術珍品,為研究大佛寺佛教文化、佛教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大佛寺佛經雕版的歷史

明初,刊印佛經主要集中于江浙一帶,尤以南京、姑蘇一帶最為繁盛,地處西北邊遠的大佛寺,少量的漢文佛經是遠遠不能滿足僧侶及信徒們的需求的,而作為宮廷 刻本大藏的《北蔵》,“不許閒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瀆、致有損壞遺失。敢有違者,必究治之。”於是,刊印佛經,教化信眾,就成了大佛寺佛教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

歷史記載,明萬曆以後,大佛寺就已開始在金塔殿刊印經版,清順治五年(1648年),張掖爆發了米喇印、丁國棟回民起義,義軍造成了大佛寺珍藏的《北蔵》少部佛經失毀。事後,大佛寺立即組織人員全力補造,派遣僧人到武威羅什寺補造九百餘卷遺失毀損的《北藏》,為填補佛經的缺失,再興刊印等諸多佛事,這些活動,在刊印的雕版中,都有所記述。如“信士劉誥茲,因為父了還生前承刻,藥師經願助銀三兩……康熙二十七年九月,甘州金塔殿重刊”,“信官高孟刊板流通,同登華藏,共入毗盧,大清歲次癸亥年吉月吉旦”,“信女高門耿氏、王氏、李氏,釋子比丘道海”等。這些雕版題記,一方面明確了清康熙年間大佛寺刊印佛經地點在金塔殿的事實,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一些本地史的遺留問題。如清康熙時期的張掖人涼州總兵高孟的家眷子嗣和捐資善舉,本地史書無記,可謂填史之空白。(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第21期)

下一頁名家與國寶《妙法蓮華經》上一頁磁州窯枕之鑒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二十一期
· 小議出土古玉之沁
· 磁州窯枕之鑒藏
· 張掖大佛寺藏明清佛經雕版
· 名家與國寶《妙法蓮華經》
· 談惲壽平及其繪畫藝術
· “英皇儲伊麗沙白公主大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