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雙年展,打造城市軟實力的一張牌
——訪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董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24 11:41:08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熱潮已經退去,但它依舊是眾人討論的話題,一個雙年展活躍了一座城市,威尼斯市長是雙年展最主要的負責人,雙年展成為威尼斯打造藝術之都、旅遊城市,獲得經濟效益的一場享譽世界的藝術嘉年華。儘管如此,這些具有悠久歷史的雙年展仍舊會受到愈加挑剔的觀眾的批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的大型雙年展,“宏大但空洞”似乎成為大型展覽和藝術活動的通病,組辦雙年展亦然成為一個燙手的山芋。如何在國內外眾多的雙年展中尋找突破,創辦有特色的展覽,成為目前舉辦雙年展的瓶頸,成為組織雙年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近期頻繁的大型藝術活動中,2011成都雙年展已展現出眾多看點:“政府主導,專業機構運作”,設計、建築均納入本屆展覽,以“山水”作為當代大型藝術活動的主題,已有媒體稱之為“史上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宴”、“頂級藝術盛會”,配合展覽還將舉行眾多的“邀請展”……

一個具有濃厚當代藝術氛圍的休閒城市如何打造出一個國際化的雙年展?在多大的程度上,從哪些方面能達到“國際”水準?如何結合本土資源,尋求一條國際化的路線?雙年展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一座城市的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就這些問題,《收藏投資導刊》記者採訪了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2011成都雙年展組委會副主任、辦公室主任董遜。

S:本屆雙年展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確定了當代藝術展、國際設計展和國際建築展三大主題,為什麼將設計和建築納入本屆雙年展?

董遜:此次雙年展將在模式和機制上帶來新的思考和嘗試,將藝術、建築、設計三大概念進行大規模、跨領域的展示。無論是藝術、設計抑或建築,從本質上來説,其展覽的核心都是以人為本,本屆雙年展旨在通過三種不同形式的藝術類別,探討人與城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共處關係。不同的藝術語言在表達上的差異,矛盾體的共存共生,看似是僅僅停留于觀念上的碰撞,但我們期望通過這種碰撞、摩擦與交流,産生對於城市發展有益的啟發。因此,從某種角度而言,雙年展的舉辦並非純粹為了解決某個具體問題而設,更多的意義來自其內容的前瞻性所帶來的對未來的預測。

S:本屆雙年展採用“政府主導、專業機構運作”的模式,如何運作?

董遜:與往屆成都雙年展的運作模式不同的是,本屆雙年展是由市委宣傳部牽頭成立雙年展組委會,經費由企業投入、社會贊助等構成,政府給予該項公益性文化項目一定資金的扶持與補貼。採用“政府主導、專業機構運作”的模式能夠持續、高效地運作雙年展項目,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搭建平臺。

S:相比國內其他的雙年展或者三年展而言,比如上海雙年展、廣州三年展這些展覽而言,在成都舉辦雙年展有怎樣的優勢?

董遜:成都舉辦雙年展具有兩大優勢。首先,成都是中國舉辦雙年展比較早的城市,有10年的舉辦經驗積累。其次,成都這座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擁有活躍的當代藝術生態土壤,大量當代藝術家定居在此,大大小小的藝術區、美術館、工作室分佈在這座城市,使成都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的又一藝術重鎮。

S:對於一個城市而言,舉辦雙年展對一個城市的文化、經濟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還有什麼更為全面的計劃?

董遜:近年來,成都市著重打造城市軟實力,文化創意産業穩步發展,在全市確定的新興産業中位居前列,成都雙年展也是塑造城市文化和軟實力的重要部分。2010年,成都市規劃,成都東村(東部新城文化創意産業綜合功能區)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是承載成都市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其中,文博藝術産業聚集區以民辦博物館和藝術原創為重點,以文博藝術與旅遊業互動發展為導向,以博物館島、當代藝術谷為載體,建設中國坊、當代藝術公園,舉辦城市藝術雙年展等活動,建設多功能複合博物館中心和畫廊藝術街區,以文化藝術産業的發展帶動旅遊服務業協同發展,共同營造成都藝術新生態。

下一頁搶“鮮”:2011年秋拍(二)上一頁中國當代藝術的普及之路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三十一期
· 歐美債務危機的“狼”又來了?
· 早期中國當代藝術領跑市場
· 中國當代藝術的普及之路
· 搶“鮮”:2011年秋拍(二)
· 藍寶石的傳奇與價值
· 找尋企業收藏的真經
· 企業與藝術  就讓他們聯姻吧
· 譚國斌:研玩中國當代藝術
· 證券公司或可開拓藝術品投資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