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30年中國當代藝術最大的變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5 11:21:28 | 出版社: 上海大學出版社

轉眼間,中國當代藝術在藝術家與批評家的雙雙攀岩下已經越過了20世紀80年代、90年代、201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由“地下到地上”、由“封閉到公開”、由“中國到國際”、由“摒棄到市場”,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演變過程,中國當代藝術肯定發生了許多變化,80年代、90年代、2010年代肯定具有某種明顯的區別。回顧這段歷史肯定是必要的文化思考,它的意義肯定不僅僅是藝術,同樣也是社會的。回顧這段歷史實際上正是反思如何認識30年中國社會的變化:它由不開放到半開放再到開放中,也是中國現代文化從無到有、從否定到質疑再到認識中。如果説藝術家是社會最敏感的群體,那麼對這個敏感群體的寬容本身就是寬容社會可以被人更寬容地接受,而對其的不寬容本身就是文化認識上的問題。顯然,中國當代藝術由“地下到地上”的演變既是當代藝術社會身份的正名,又是當代藝術本身的文化性演變,其意義同樣深刻。

勞倫斯認為這30年中國當代藝術最大的變化是:“有時我認為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水準很高,有的作品甚至非常漂亮,今天的中國藝術家要比西方藝術家了解得多,中國藝術家總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想問題,他們去國外做展覽,看展覽,甚至旅遊。相反,今天的西方藝術家還是堅守在西方體系內發展,他們總是看著這個體系,卻不大會想別的事,他們沒有很大的外部壓力,沒有一個大的國家概念,沒有像中國這麼長的歷史,但他們卻有較好的當代藝術體系,並且時間很長,所以西方不大容易接受新的東西。

“此外,今天的中國,藝術家相互之間的溝通比原來的好,藝術家之間再也不是完全孤立的,中國有這麼多的藝術園區和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家基本知道哪個藝術家在做哪一種作品。但是這種情況在80年代是不可想像的,藝術家之間都是孤立的,也沒有什麼展覽或者工作室,大多數藝術家不清楚其他藝術家在做什麼作品,有的藝術家做了近10年的藝術但還是沒什麼人知道他的藝術到底是怎樣的,藝術家之間幾乎是封閉的,沒有橫向聯繫。現在,總的來説藝術交流在中國幾個大的城市還是可以的,但有的城市還不夠,僅僅局限在幾個藝術家之中。

“今天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有幾代人了,後面的藝術家可以看前面藝術家的作品,這樣年輕的藝術家就能看到很多直觀的作品,可以幫助他們去認識藝術,去發展藝術,這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經驗,這樣,年輕藝術家作品的起步也就快些。

1  2  


下一頁關於美術館上一頁關於當代藝術的批評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談 勞倫斯·何浦林的當代藝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