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壽山石面面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9 13:47:35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怎樣收藏壽山石雕中的印章

文/賀毅楠

提起壽山石,恐怕很多人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印象,就是各式各樣的壽山石印章。儘管如今壽山石雕早已有了手把件、山子擺件、挂件等多項分類,從業者們也早已不局限于依據印章來創作各式各樣的石雕作品,但“印章”依然作為壽山石雕的標誌性符號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怎樣看待,在今後的藝術創作中又如何面對,如何把握,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主要從歷史淵源、材質特性和審美需求方面來做一個淺顯的分析。

壽山石興起的源頭

印章收藏和壽山石收藏其實是不同的兩個門類,但由於其載體的高度重合,很多時候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分不了那麼清楚。要理清思路,我們不妨還是回顧歷史,追溯一下壽山石興起的源頭。有實物為證的壽山石雕最早出現在南北朝,當時這種石頭並不為人所重,只是雕一些線條簡單、工藝粗糙的人物、動物等,作為陪葬的明器使用。我們知道,當時的玉器雕刻早已經歷了若干次輝煌,達到了相當為人所重的地位。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壽山石雕與和田玉雕、岫岩玉雕以及翡翠雕刻等非常類似,都是以珍貴的材料為載體進行雕刻創作。而古人貴玉賤石,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壽山石的硬度太低。在當時拋光工藝尚不發達的年代,壽山石區別於其他石材的繽紛色彩優勢很難體現出來,而其質軟易損則是不爭的事實。作為雕刻原料,這顯然是一個無法彌補的劣勢。

而改變這一劣勢的契機,便在於元末明初的文人將石料引入印材。最早的文獻記載是“至元末會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花乳石”究竟是哪一種石頭,業界並無定論,不如將其看做是一個以石材入印的標誌性節點。而有比較明確記載的,最初是文彭以青田石入印,此後不久,壽山石便以相似的特性興起于印壇,並以其色彩、質地的優勢,很快佔據了印材的半壁江山。

至此,石材硬度低的特性一躍而由劣勢扭轉為優勢,其溫潤易刻、轉圜間能夠盡展筆情墨意的獨特個性一時間被明清文人大加讚譽,這才出現了“石似玉者貴,玉不貴”的説法。此後,石材本身的天生麗質也逐漸為人們所發現、了解和欣賞,進而演化出了各具地域性特色的石雕藝術。可以説,沒有作為印章的應用,就沒有如今的四大名石。印章在石雕歷史上所處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壽山石的收藏淵源

壽山石的收藏,從年代上劃分為兩個部分,從明清兩代一直到建國之初,走的是以篆刻鑒賞收藏為主的路子,而在此之後,收藏者更加注重的是材質本身。

新中國成立之後,急於“創新”的心態以及當時推崇的要表達貧下中農生活狀態的審美方向促使壽山石雕藝人拋棄了百餘年來的工藝傳承,創作出了一批取材于生活的寫實主義雕刻作品。其中當然也不乏精品,但是這種創作方式恰恰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對石材本身美質的表現。

優秀的壽山石雕藝人所做的是通過雕刻將壽山石本身的美質最大程度地喚出,而非對技藝的炫耀。而在當今,還要加上一條,即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接續,用以彌補篆刻藝術出現的斷層。在今年東南拍賣的壽山石雕珍品夜場上,一件陳達雕刻的文字鈕章備受藏家喜愛,正是因為他的作品擁有純正的古典韻味,尤其是以文字入印紐的格局,對印章作為文字藝術的載體這種特性做出了全新的詮釋,也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原本是不可或缺的篆刻刻面。對“印章”這一形式的保留,在當下已不局限于篆刻,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象徵而留存。

從審美角度上看,印章對石材的要求更高。因其規整的外形不容易像其他雕刻形式那樣“藏拙”,只要有一點點石病就很容易從大面積的平面上看出來。但從另一方面去想,一枚印章對雕刻的大面積“留白”恰恰也是展示石材自然美質的最佳途徑,其印體和印紐的結合分別成為表現材質之美和雕刻之美的絕妙形式,而二者的渾然一體又恰恰是傳統所賦予的自然而然的存在,絕不會有生硬穿鑿之感。筆者認為,印章這種形式曾經是壽山石收藏最主要的形式,在今後,也仍將作為壽山石雕的最高表現形式傳承下去。

1  2  3  


下一頁天價琺瑯彩瓷的秘密上一頁戰國兩漢漆器 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二十八期
· 走出亂象,完善藝術品産權交易機制——訪湖南省文化廳廳長周用金
· 戰國兩漢漆器 下
· 壽山石面面觀
· 天價琺瑯彩瓷的秘密
· 解讀享受型收藏——訪錢幣收藏家儲俠
· 書畫易得 佳紙難求
· 中國應培育藝術基金會存活的土壤
· 生肖郵票扛大旗 郵市炎夏涌熱浪
· 《華祝三多圖》引領“海派”繪畫的上升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