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賣》:在採訪中,有人認為藝評人是一名知識分子的角色,“藝術評論是知識論辯後的文字生産結果——對美學、創作、機構批判、文化政策、藝術生産環境、國際思潮的激辯、激蕩,藝術評論的生成無法獨立於藝術的生産環節,它是在面對整體的藝術生産環境中,以文字為媒材,經由交流與思辨後所回應的産出。”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中國的藝評人在當代藝術中是怎樣的角色?在社會上呢?在美國社會,藝評人又是怎樣的角色? 安靜:我基本上同意此觀點,只能補充一句:中國藝術批評是隱含著特殊的局限(政治、關係網等)。但我不認為藝術評論家在任何社會上會有多少影響,至少它的影響小于藝術作品。藝術批評或評論要作為藝術家的鏡子,作為社會的人觀看藝術的千里眼,幫他們看藝術在社會背景裏的關係,同時也要作為的顯微鏡去幫大家分析藝術家、作品、實踐等。最客觀的批評態度應該得到最廣泛的社會歡迎。整個藝術行業本身在中國是非常邊緣化的,全世界也是這樣狀況,但是中國藝術作品也有一、兩件曾在社會上産生廣泛的影響,比如羅中立的《父親》。 《收藏•拍賣》:您強調獨立的態度對於藝評人尤其重要,這是否涉及到藝評人職業道德的問題?在美國,藝評人是否也會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安靜:生存在今天社會裏本來就不容易,而在發展經濟的情況下,任何行業會有職業道德的問題。美國也有,只是藝術評論已經達到了規範,有些事情大家就不認可。兩個國家的情況也很相似,只是程度上不一樣。就像我剛才説的,很難維持獨立生活,我所認識的純粹評論家很少,都是在紐約的同事,我認識的“獨立”評論家幾乎都有學院在背後支援,或者自己有不錯的家底。很多年來,我靠翻譯維持自己的生活,在artforum.com.cn做編輯以前,寫評論只能作為業餘愛好,而沒有把它視為自己職業。我相信中國的很多評論家也是類似的情況。 《收藏•拍賣》:在您看來,藝術評論在美國存在著怎樣的行業規範? 安靜:規範總是由時間的累積而定的,美國的藝術批評規範在不少程度上受了Artforum雜誌的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也沒有關於藝術批評的標準,它是由各種藝術家自己寫作和藝術理論家而逐漸形成的。我相信,就像瓦薩裏與張彥遠的寫作方式不同一樣,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會産生獨特的批評方式,這已經在中國發生。 《收藏•拍賣》:Artforum是如何影響了美國的藝術批評規範?它為批評家提供一個怎樣的平臺,或者説它是如何建立自身的權威與學術影響力? 安靜:Artforum自1962年成立以來,就是保持獨立的態度,讓藝術家、批評家寫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沒有討好廣告商或畫廊。一開始畫廊等人當然很生氣,因為沒有他們的資訊;後來雜誌被認為反映一種真正獨立觀點的時候,曾經生氣的畫廊人卻更想進入它的評論部分。所以它成為屬於藝術家的雜誌,只談藝術家與批評家真的感興趣的話題,與商業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需要漫長的過程,也許在中國生活的人已經習慣了這麼快的速度,習慣於事情馬上得到結果。 《收藏•拍賣》:您覺得中國的藝術評論存在哪些迫切的問題? 安靜:國際視野對於中國評論家來説很重要,數位時代的特點就是資訊的迅速傳播,而不同語言已經不是太大的障礙,我希望中國的評論家更多考慮國際的觀眾,考慮到他們已經是國際性討論的一部分。雖然國內有它特殊情況需要本地評論家來對付,但當代藝術的世界需要聽到更多的中國評論家的聲音。尤其在當下,不能再拿出“不同價值觀”的説法來回避關鍵問題。 拿我的現在工作的網站為例,只要評論家誠懇想參加這種國際性討論,我不會阻擋任何人的評論家看法,甚至與我自己很不同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