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董國強:內地拍賣公司具有國際巨頭不及的優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0 16:29:04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12月6日,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15.6億元的成交額為自己的5週年秋季大拍畫上了圓滿句號。如今,匡時董事長董國強終於可以“宅”在家中,一邊吃飯,一邊和朋友在網上聊天。他身邊的墻壁上,是他的龍鳳胎兒女為其專門繪製的警示漫畫——“按時睡覺,不要抽煙”。此時的董國強,不是那個因為果斷、犀利和“語不驚人死不休”而著稱拍場的焦點人物,而是和所有的父親一樣,看著兒女的字跡,幸福地享受著天倫之樂。

在一個閒暇的午後,董國強向《收藏投資導刊》記者娓娓道來他對今秋拍賣的感觸和明年春拍的預測。

S:今年匡時的王世襄藏銅爐專場受到廣泛關注,您認為是什麼導致了該專場的火爆?

D:銅爐專場是匡時5週年秋拍的“火箭助推器”。有人説這個專場拍得好,“勝在策劃”,我認為“策劃”兩字是對王世襄這個名字的玷污。只要是“王世襄”三個字,誰來做這場拍賣都會成功,但關鍵在於藏家願不願意把藏品委託你來拍賣。

S:從今年整個秋拍來看,有很多新藏家進入,匡時的情況怎樣?

D:匡時有項推行了4年多的措施,買單件500萬元以上的拍品,要交50萬元的押金。今年交這個數目押金的買家人數比4年來的總和還要多。可以看出,這些新的資金,購買藝術品的意願很強烈,規模也較之以前明顯加大。

S:今年書畫雖然依然成交很好,但是海派書畫部分好像還是平淡無奇。在某論壇上,有藏家甚至説海派書畫上漲的空間不大,您怎麼看?

D:從專業學術角度來界定,海派書畫應該從清末明初以吳昌碩為代表開始,到以吳湖帆為代表為止。現在市場上將這個範圍擴大,謝稚柳、唐雲等藝術家也加入其中,其實他們的繪畫風格和前者有很大區別。海派作品價格不貴,是因為這個板塊除任伯年、吳昌碩和吳湖帆以外,真正的大師並不多。這個板塊的藝術家,自我創新意識不夠,畫家和畫家之間、自己和自己之間作品風格差距不大。這是海派畫最大的一個缺陷。相反,吳湖帆、吳昌碩等大師的精品都不便宜。我覺得目前市場還是比較尊重美術史的軌道,歷史上有成就的畫家並沒有被忽略。


 

S:您曾預言,未來會有單件過10億元的中國藝術品,您的依據是什麼?

D:我認為第一件過10億的拍品是瓷器,而且我認為未來三到五年,藝術品價格過億是常態,其中一半的過億拍品會是瓷器。因為瓷器的價格基數高,價格空間大。今年成交的乾隆粉彩的瓶子價值5.5億,但是比這個好的藏品在中國還有很多。今天我們談論億元拍品,就好像5年前我們談論千萬元的拍品一樣,也許5年後大家就開始討論過10億的拍品了。目前,市場可能會出現由於現代審美帶來的價格差異,一些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並沒有想像得那麼高,比如趙之謙的作品價格與其在美術史的地位就不相稱。尤其在瓷器方面,我認為明代青花的藝術成就高於清代粉彩,但是後者價格是前者的10倍,這種藝術水準和價格的倒挂,是當代審美決定了這樣的價格背離。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改變的,需要幾代人的文化重塑。

S:您認為,2011年春拍市場格局會有怎樣的變化?

D:拍賣公司的格局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但是會有更多資金進入,這些資金一方面進入藏家行列,另一方面則進入拍賣公司行業,也就是説會有更多的拍賣公司成立。他們的加入會加劇行業競爭,但積極的一面是,競爭越激烈,客戶越受益。這幾年,中國拍賣行業的進步幅度非常大。過去我們複製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方法、理念,為中國拍賣業打造了良好的基礎。這幾年,內地一些拍賣公司推出新的異於兩大巨頭的經營模式,市場反響很好。

S:和佳士得、蘇富比相比,內地拍賣公司的優勢體現在哪?

D:雖然蘇富比、佳士得有著300多年的歷史,但針對中國藝術品我們在很多方面比他們有優勢。首先是專家資源優勢,其次我們佔據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主戰場。拍賣的專業性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專場的設置,內地拍賣公司比蘇富比、佳士得更細緻、更認真。匡時從2006年開始推出書法專場,一直持續到現在,這是國外沒有的。內地拍賣公司和國際拍賣行相比,他們歷史悠久,而我們只有15年。當我看到內地新的買家到海外拍賣公司面對一些贗品還在果斷舉牌時,很心痛。但是沒有辦法,他們相信海外品牌。所以內地拍賣公司怎樣更多地贏得社會認可是很重要的課題。

S:您認為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處於什麼階段?

D: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是處在初級階段,首先,中國95%的有錢人還沒有收藏藝術品;其次,中國藝術品的價格也處在初級階段。畢加索和齊白石一樣,作品存世量很大,但是兩者價格相差幾十倍,這也是不合理的;第三,社會對藝術品市場的理解還在初級階段。西方,一件畢加索作品如果拍高價,公眾會很高興,因為他們熱愛藝術。但在中國,一件拍品如果拍得天價,馬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質疑,甚至會有“花一個億買一張紙”這樣的説法。我想,在國外,一件油畫賣一億美金,不會有“一個億買一塊布”這種荒謬的言論。這種心態一方面反映了我們幾十年美學教育的缺失,更重要的一點是反映了社會矛盾,社會貧富差距造就了這種心態。所以我認為中國公眾對藝術品的理解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社會的進步,相信公眾不會永遠用仇視的心態來看中國藝術品的價格。

下一頁遼金元時期銅鏡上一頁2011年藝術市場10大猜想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十六期
· 2011年藝術市場10大猜想
· 董國強:內地拍賣公司具有國際巨頭不及的優勢
· 遼金元時期銅鏡
· 王叔暉創作《西廂記》的那些日子
· 趙光星與他的泰山奇石
· 東傳與歸來的中國書畫——由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筆墨精神」説書畫回流
· 《竹石鴛鴦圖》:點燃南方拍場「億」把火
· 近期新郵降溫  彩幣陷入陰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