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崛起中的當代藝術第二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27 13:36:17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低價位抵禦市場衝擊

金融危機時期藝術品的下滑讓人們更冷靜地對待新生代藝術家。從張銀鏘針對新生代藝術家的整體統計調查中發現:2007年至2010年,藝術家作品市場穩定成長,期間都有5至10倍不等的漲幅。以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群體為例,研究全球藝術市場趨勢脈動的新時代畫廊認為,李松松、管勇、李暉、韋嘉、仇曉飛等作為這個群體一線藝術家已清晰可見。經紀人伍勁也談到,6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作品價格在金融風暴時跌到高峰期的兩成,而新生代藝術家作品的價位下降幅度有限。

青年藝術家的路會越來越寬廣,任何階段都需要代表性藝術家。中國已經是世界藝術品交易的三大中心之一,充分證明了我們的購買實力。王新友認為,年輕藝術家作品價位不高,經濟的起伏對其影響不大。

作品與市場密切接軌

支援藝術市場的是中産階層可以欣賞和承受的藝術品,而年輕藝術家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勢必受到更多關注。王新友精煉概括了近年新生代藝術家的市場趨勢:2006年個別藝術家有上拍紀錄,2007年出現一些高價,經過2008年的藝術市場低迷期,2009年至2010年市場又有所抬頭。如熊宇、仇曉飛、韋嘉、陳可都拍出了藝術家階段內單幅作品最高價,2008年才進入拍場的年輕藝術家如范明正、康海濤、宋琨、吳海洲等成績也比較理想。2010年范明正、康海濤單幅作品分別超過60萬和50萬,創造了各自的成交紀錄。

長江後浪推前浪,陳海濤認為,目前新生代藝術家已成為國內外比較關注的群體,必定會産生有影響力的藝術家。現在國內的藝術平臺和環境條件足以成為他們的戰場,陳也表示年輕藝術家是按照西方的畫廊制度進行運作,沒有太多泡沫,作品與市場密切接軌,拍賣市場的暢通性也保障了市場與國際接軌。畫廊機制和市場操作的規範性、國際化為藝術家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是有力的助推器。

依據綜合指數選擇藝術家

畫廊對於藝術家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價值很難用量化的指標確定,陳提出選擇藝術家要根據其綜合指數判斷。作品的原創性可以成為重要的考量標準。另外,還要考慮藝術家的基本功,包括繪畫技巧以及對繪畫語言的掌控能力。藝術家走向市場,成為拍賣榜明星的同時,潛在問題值得探討。因其藝術風格和創作語言不夠成熟,學術有待鞏固,包括藏家基礎的不穩定,如果急於求成將藝術家硬性推向市場,即是殺雞取卵之舉。接盤者目的不可控制,一旦進入商業操作層面,就是大浪淘沙的過程,不是藝術家或畫廊可以掌控的局面。陳海濤也深諳於此,很注重藝術家的成長性保護。

學術保證市場先鋒性

拋開投資的概念,也許從趣味和內心需要出發收穫的“藝術”驚喜更多。“媒體和美術館應該從學術性角度引導人們對藝術的關注,而非簡單的依靠價格的噱頭吸引大眾,實際上這種引導是指向一種基於具有未來性價值觀的投資,反而能獲得真正的大回報。畫廊扮演第一線開拓者角色,佔據學術和投資風險的雙前沿,之後批評會增加選擇性,最後,成功者進入美術館。今天的學術可能成為明天的市場熱點,但是今天的市場熱點未必是明天的學術。學術判斷讓藝術在市場領域永保前鋒。”這番話出自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高級助理李峰之口。他預計,年輕藝術家會在15或20年後真正展現力量,走向更廣闊的社會層面,那將是藝術家和收藏者共同的成功。

20世紀以來,“拿來主義”流行,我們對傳統、舶來思想沒有進行足夠的反思、審視和再認識。杭春曉説,可喜的是新生代藝術家從“質疑”入手,進而形成肯定和自身特點。從社會學的層面來看,年輕藝術家被認同也得福於此。當然,出生於七八十年代的兩個群體的生活大環境和個人經歷不同,反應的畫面屬性也各有差異。以卡通題材為例,李繼開表達出一種沉重感,80年代的藝術家則相對輕鬆、自由。

在提及藝術家的價值判斷時,他坦言,未經時間檢驗和對藝術家作品的系統研究之前,不能貿然斷定。談到不同年代的藝術家群體時,他説表面看來五六十年代藝術家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充滿不安和動蕩,新生代藝術家相對安逸,但前者的內心波動未必大於後者。看似平靜的新生代藝術家其內心經歷著認知方式的被構建和被瓦解,某種角度來説他們的波動更大,作品充滿不確定感。如管勇以圖像表現歷史的矛盾和不確定;尹朝陽則表現出充滿個人英雄主義幻想的焦慮;韋嘉的早期作品及康海濤對於“夜”的描繪都有著類似情緒上的不確定感;另外如李松松對於歷史圖像的改造顯現出對於公共知識的不確定與懷疑;以及李暉對於物質性認識的質疑與重構等等,這些都是帶有懷疑色彩並走向理性自覺地探索,藝術家創作的多樣化是中國在某一時期呈現出的中國特徵。與其説是藝術層面的意義和價值,不如説他們在社會學上更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這些藝術家和作品表現了在特殊文化進程中的一些特徵。

新生代藝術家以學術作為市場鋪墊,道路開闢階段已完成。年輕藝術家作品價格較低,不存在短期變現行為,其投機成分較少。李峰提倡關注優秀年輕藝術家,如尹朝陽、熊宇、康海濤、吳笛、王光樂等。以康海濤的作品為例,安靜中夾雜著驚悚,美麗與懸疑同現。藝術家將中國畫傳統的積墨和潑墨法運用於繪畫,中西結合,雅俗共賞,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特徵,表現了這個時代藝術的新面貌。

漸進市場黃金期

伍勁由今年春拍得出市場結論:新生代藝術家作品已然進入主流交易品種。目前,大約有10位70年代藝術家單件作品價格過百萬,其中有5位包括仇曉飛、高瑀、賈藹力等藝術家的百萬紀錄在今年春拍實現。

當然,藝術家和市場的彼此認同都需要時間。張曉剛等藝術家被市場認識用了10年,説明市場的滯後性,它需要至少10年來檢驗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可靠性。尹朝陽從2000年登上舞臺到現在是10年,陳可等一批藝術家只有5年的市場經歷,未來5年會是70年代藝術家的“市場黃金期”。60年代藝術家的黃金時代已經沉澱,經典作品再流通的幾率很小,重返高點的難度較大。但市場需要新的方向和交易品種,新生代藝術家處於漸進性成長的狀態,正好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伍勁預計,5年後市場上出現超過500萬的70年代的藝術家作品也並不稀奇。

1  2  3  


下一頁簡介上一頁影像:海外藝術收藏的新寵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六期
· “白玉圓璽”3年增值4000萬
· 從“月光寶盒”珍藏 看廣東民間收藏 ——訪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洽龍
· 期待中國藝術品10億元時代——訪收藏家唐炬
· 投資藝術品基金不能“霧裏看花”
· 歇夏期郵市逆勢逞強
· 新進藏家:火熱行情下如何面對
· 贗品論
· 影像:海外藝術收藏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