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藝術家“改變”聖地亞哥:“趣味的共同體”在智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4 14:55:36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趣味的共同體在智利開幕盛況

今年8月到12月,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攜手智利大學當代美術館(MAC)、巴西聖保羅當代美術館(MAC USP)隆重推出“趣味的共同體——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巡展。對於南美觀眾來説,這是一個對當代中國、尤其是2000年以來最活躍的當代藝術家“趣味”的集中認識,同時,這也是針對亞洲-南美洲之間長期以來文化交流欠缺的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行動。

 
智利當代美術館館長Francisco Brugnoli在開幕式上致辭

“趣味”是18世紀美學的核心詞彙之一,在那個時代,這個詞非常流行,並且長期保持其令人仰望的地位。事實上,有關人們對“趣味”的趣味延續至今,它的含義及判定標準處在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間,這種生發於此的張力可以為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理解提供種種有趣的解答。具體到這個展覽,我們或許可以把一個展覽的誕生歸結為對一個趣味的共同體的發現。這種發現,不同於以往我們會在藝術史的序列中尋找某一個合適的位置來安置這些被邀請的作品,也不同於我們試圖跳出藝術史的框框條條,把藝術作品歸為一種觀念或思想的材料,以便於促成思想史的某些“發現”。如果我們確定要放棄前面兩種努力,那麼,只能説,我們在這些作品中發現了隱藏在我們內心的一個趣味的共同體,按照某種標準,這個共同體可以被分為成“奢侈的趣味”、“審慎的趣味”、“粗俗的趣味”、“對自由的趣味”等等諸多趣味形態—— 當然,這些標簽又可以轉化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某些特定説辭,比如歷史記憶/政治現實、藝術體制/霸權實踐、繪畫歷史/文人情懷、古典圖式/當代話語等等——它們呈現出的差異、自相矛盾、甚至“對立”的程度,反映出拓展了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概念在今天的狀態。

 
左靖向大使介紹作品

以“趣味”為核心架構展覽是一個很古典的行為,其重心既落實在美學上,又與政治相關;特別是,趣味的分化成了2000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另一個關鍵詞“共同體”則表示這是一個彼此認同的圈子行為。按照鮑曼的説法,“共同體”是一種我們將熱切希望棲息,希望重新擁有的世界。這句話表明“共同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想像”之物。就當代藝術而言,趣味的共同體實際上存在於當代藝術自身的生態之中,往往是藝術家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自我選擇。作為展覽主題,“趣味的共同體”既表明瞭一種美學上的精英姿態,又提出了一種政治上的懷疑主義。在一個習慣過度闡釋展覽主題的社會意義的時代,探討“趣味的共同體”是一種節制的、審慎的,甚至是小心翼翼的姿態。

1  2  


下一頁藏家的回歸——寫在Artnews全球前200大藏家名單之前上一頁金堅玉潤話沉香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投資第十期
· 菲爾 專欄:藝術品的購買與進口
· 西爾萬 專欄:景觀藝術及其後果
· 藝術生活
· 金堅玉潤話沉香
· 中國藝術家“改變”聖地亞哥:“趣味的共同體”在智利
· 藏家的回歸——寫在Artnews全球前200大藏家名單之前
· 紐約亞洲藝術周:青銅器火了!
· 古代書畫的價值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