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我們需要當代藝術博覽會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7 15:34:19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5 月1 日,上海“世博會”開幕,中國始於踏上博覽會史上的全球顛峰,儘管開幕前的多次“開放”場館接待測試不盡如人意,但可以設想,本次博覽會的參觀人數會超越歷史中任何一屆,當然,中國龐大的城市人口可以保證這一記錄。

當代藝術博覽會,中國本土較知名的有3 家:北京的CIGE 和藝術北京,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後者儘管從去年開始縮水,但仍然是亞洲最大規模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中國香港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則在專業性和政策保證下的交易自由度上為藝術博覽會的“中國之最”。

沒足夠時間來“回顧”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在藝術行業的數年中,深知巴塞爾乃是當代藝術交易市場的指南針,就其操作的規模、水準和專業程度而言,本土的藝術博覽會在數年中很難望其項背,更何況“中國當代藝術”的概念、歷史和線索在的定義和定位尚屬初始階段,市場定義下的“中國當代藝術”更是貿然被狹隘意識形態化或庸俗趣味化,很難尋覓其真正的創造力價值與學術定位。就過去幾屆成功參展巴塞爾的中國畫廊的主要工作,則是努力消除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定勢與文化意識形態的偏見。

就過去有限的幾次博覽會經驗而言,09 年上海當代的印象最深,主要原因則歸為上海當代組織的學術論壇“發現當代藝術”(由e-flux 策劃),博覽會不怕談市場,就怕談學術,上海當代敢為先的是,把關於在中國的當代藝術現象議題,擴展至全球對於當下當代藝術理論及批評的前言觀點集中在博覽會現場,從而營造出一種對當代藝術概念及觀念髮根問底的積極氛圍,這在近年中國當代藝術因為市場迅速擴張學術貶值的場域中尤顯重要。

最近,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博覽會體驗。印象糟糕的是,由於市場影響,博覽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規模小型,但使人意外的是,博覽會參展畫廊及參展作品(銷售作品)品質的下滑卻是歷年之最,到處可見千篇一律、毫無原創性的拙劣仿製品,倉促設置的有限的教育活動與周邊學術項目更是成為會場點綴,可見行業對藝術市場的信心明顯不足,每年一屆的舉辦與經營實屬雞肋,而博覽會明顯市場導向的當代藝術作品完全呈現出“博覽會式”的套路與規模化,更使人失望。

綜觀國內當代藝術現場,畫廊、藝術機構及美術館林立,拍賣、博覽會及雙/ 三年展等每年度都發生數十次,生態不可謂不夠活躍。但藝術博覽會如何走?其配套扶持政策及市場及學術的專業性指導,應該是一個值得重視和持續討論的問題。

下一頁藝術與投資上一頁藝術投資基金:魚和熊掌能否兼得?(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投資第五期
· 勻速向前:蔡志松
· 尋有靈“犀”—專訪犀角雕收藏大家霍滿棠
· 朱德群的藝術及市場現狀簡析
· 素描行情悄然升溫
· 睿芙奧藝術集團在香港舉行常規拍賣
· 中國當代繪畫走過的三十年
· 金融危機萬歲
· 藝術投資基金:魚和熊掌能否兼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