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內太廟(清奉先殿) 以寶善門為界,門外屬前朝外東路,門內屬後寢外東路。西路以思善門為界,門外屬前朝外西路,門內屬後寢外西路。明代紫禁城的面貌,現在看來,除了少數建築從根本上有所改變外,其基本格局沒有動,大部分建築及環境特別是重要的建築如前三殿、文樓、武樓、文華殿、武英殿和後寢三宮、東西六宮等仍保存著明代的格局和建築形制,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為我們研究紫禁城的原創帝王思想提供了條件。 前朝的功能是皇帝處理政務即辦公的地方,重大的國家典禮比如皇帝登基、元旦和萬壽等慶典都要在這裡舉行。它以三大殿為中心,由三部分組成即中路、東路和西路,東路和西路的建築是前朝的輔助設施,西路設置齋宮武英殿、大 圖21、紫禁城前朝佈局圖 [採自朱契:《明清兩代宮苑建置沿革圖考》] 庖廚、御用裏監、南熏房、六科廊等,東路設置太子宮文華殿[嘉靖時改為齋宮]、聖濟殿、內閣、佑國殿、承運庫、古今通集庫等。 後寢是皇帝和他的皇后、嬪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即燕寢之所,包括寢宮、廚房、值房、供奉神像場所、祭祀場所等,亦由三路組成。它以中路乾清宮、坤寧宮和東西六宮為中心,位於兩側的東路和西路主要是先朝的妃嬪、或者沒封的宮眷等居住的地方。西路設置有太后居住的慈寧宮、鹹安宮,供奉神像的英華殿、隆德殿,還有眾多的太監機構如監官典簿值房、司禮監經值房、司禮監掌管處、南司房等以及安供帝後梓宮的仁智殿。東路設置有祭祀祖先的內太廟,先朝妃嬪等居住的一號殿和仁壽宮等。慈慶宮于天啟時改為太子宮。 前朝部分的設置有兩大特點: 第一,中軸上設置五門三朝。五門指的是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三朝即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 第二,文、武建築呈對稱格局。文樓與武樓、文華殿與武英殿對稱地佈局于三朝大殿的東西兩側。 後寢部分設置亦有兩大特點: 第一,後寢二宮乾清宮與坤寧宮位於中軸上呈前後即南北向排列。 第二,東六宮和西六宮呈對稱佈局于後寢二宮的東西兩側。 紫禁城的總體特點,歸納如下: 三朝五門,六寢六宮。 枕山襟水,負陰抱陽。 前一句講紫禁城是按《周禮》的建都制度來設計建造的,後一句話講紫禁城是按“自古建邦立國,先取地理之形勢,生王脈絡,以成大業”的風水思想來營建的22。這是建構紫禁城的兩大主線。前句話是為了標榜明王朝的都城是承襲了被歷代奉為圭臬的立國典章大法《周禮》而成為正統的象徵,後句話則是把中國哲學命題“氣”引入都城的營建之中,體現了儒家最核心的思想“天地有大德曰生”,使之上升為形而上的本體高度。 下面就從前朝開始來探索紫禁城的建築特點及所反映的傳統帝王文化思想。 -------------------------------------------------------------------------------- 21.《析津志輯佚•朝堂公宇》第33頁,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