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體:神話、敘事、想像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5-07-21 14:19:0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異質體:神話、敘事、想像——深圳e當代美術館開館展

出品人:景曉軍

策展人:何桂彥

展覽統籌:Kenna 曦予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拼音排名)蒼鑫、陳鴻志、康劍飛、邱黯雄、邱志傑、任小林、孫遜、孫良、譚恩、韋嘉、鄔建安、魏青吉、魏言、徐跋騁、楊宏偉

開幕時間:2015年7月25日16:00

展覽時間:2015年7月25日-9月10日

主辦方:深圳e當代美術館

展覽地址:廣東省深圳市福田保稅區檳榔道文化創意保稅園(原福興大廈)一層

合作媒體:藝術當代、hi藝術、當代美術家、雅昌藝術網、藝術國際、99藝術網、藝術中國、搜狐文化


《去!吃火鍋》 譚恩 布面油畫180x200CM 2015

異質體:神話、敘事、想像

何桂彥

(一)

神話、敘事、想像能否成為新的關鍵詞,能否與既有的藝術現象發生關聯,能否為我們討論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新的切入角度——這正是本次展覽所要思考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與思想解放的浪潮中一道發展過來的,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如果分析當代藝術的藝術史上下關係,以及作品意義生效的內在邏輯,不難發現,在不同的階段,主要是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展開的。譬如,在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的作品均繞不開民間vs.官方、前衛 vs.保守、邊緣vs.主流、精英vs.大眾的方式。之所以會形成二元對立的敘事邏輯,源於在1980年代的藝術情境中,當代藝術與主流體制在大部分時間裏保持的是一種砥礪與對抗的關係。1990年代的當代藝術除了強調前衛的反叛性外,還面臨全球化語境下的後殖民思潮的侵蝕,以及大眾文化、消費文化帶來的衝擊。此時,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前衛藝術的生存策略、如何利用國際的展覽機制等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的蛻變與發展。故此,這一階段,大部分作品意義生效的方式圍繞本土化vs.全球化、東方vs.西方、文化保守主義vs.後殖民等話語展開。2000年以來,這種情況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當代藝術完成了語言學的轉向,而 80年代中期以來的線性發展的歷史已趨於終結;另一方面,二元對立的敘事邏輯逐漸被多元化的標準取代, “去中心化”、“去政治化”成為了新的趨勢。

二元對立的邏輯在既有的兩種主導性的藝術史書寫方式中得到了強化。一種是官方的、主流的、學院化的書寫,它們以現實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為主;另一種是從民間的、反傳統的、前衛的敘事角度切入,以文化反叛、思想啟蒙、個人自由、犬儒主義等話語為主。當然,兩種藝術史書寫話語的背後秉承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立場。但問題也在於,難道這兩種話語一定是非此即彼,完全分裂的嗎?它們在排斥對方的同時,是否存在對話的可能?在彼此的拉鋸與由此形成的張力中,是否會有一個中間地帶?坦率地説,這兩種話語均有自身無法回避的問題與歷史的局限性。就以19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書寫為例,如果按照既有的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的線性發展推進,那麼,那些致力於語言探索(如90年代的觀念繪畫與90年代中期的影像藝術)、前衛實驗(如90年代中期的行為藝術)、身份政治(如90年代中後期的女性藝術、以身體作為媒介的觀念藝術)等藝術現象就自然會被邊緣化。

所謂的“異質體”也正是強調,在當代藝術界有一部分藝術家的作品是,既不同於那些學院的、官方的、意識形態話語認可的創作,也不是當下流行的、國際市場接納的、趨於樣式化的當代藝術。相反,它們擺脫了兩種主導性藝術史書寫的批評話語,從容地遊弋在“中間地帶”。同時,立足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的發展,將“神話”、“敘事”、“想像”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一個基本的目的,也在於呈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曾出現的一種不同於既有的社會學敘事、波普話語,以及犬儒主義為取向的創作現象與發展脈絡。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注意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一部分藝術家,他們是如何立足於本土的文化邏輯,從中國的神話傳説、民間文化、個人記憶,以及看似天馬行空的想像中找到了藝術滋養,激發出了創作的靈感,進而形成了個人化的創作面貌。

 


蒼鑫_奇花異草系列_木_2007_cangxin_exotic_flowers_and_rare_herbs_series_wood_2007

 

1   2   3   4   5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